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俗女養成記/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MUZIK古典樂刊】提供最新古典音樂訊息,以及有趣的音樂小知識,突破你對古典音樂的想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9/19 第109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俗女養成記/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金融詛咒/過度膨脹的金融體系正在使我們越加貧窮
你的傷只有自己懂/愛,是一生的修練
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
頭髮/剃度,與神明之間的特殊契約
閱讀筆記 神在/重瓣之花

新書鮮讀
俗女養成記/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文、圖節錄自大塊文化
圖/大塊文化提供
理直氣壯的普普通通 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

內容簡介: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作者介紹:江鵝 ,六年級生,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是住在淡水的台南鄉下人。人生第一專長是在快門瞬間眨眼,第二專長是打包行李,其餘普通。養貓,做肥皂,目前處於「停下來想一想」的人生階段。著有《高跟鞋與蘑菇頭》,與另一個OL小芳閒聊上班心情,其餘的生活瑣碎寫在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

搶先試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有一年的小學校慶擴大慶祝,除本來固定舉行的校慶運動會外,當天還有許多嘉賓表演。我居然看見阿嬤和媽媽在司令台上跳舞,對街百貨行的老闆娘也在,她們平日趁著天剛亮,小學生還沒上學,利用學校操場跳媽媽土風舞。阿嬤先加入,不久後媽媽也一起,我本來不覺得這事情和我有關,她們出門進門反正都是我睡夢中的事,萬萬沒想到會在學校的校慶上,看見她們出現在司令台。

她們兩個,和我平日老在街邊遇到的阿姨阿嬸,去把頭髮「設度」得鬈蓬蓬,塗上紅唇和濃黑的眉毛,穿上紅豔豔的原住民風服飾,打著赤腳在跳〈高山青〉。她們身上的衣服,連同頭飾綁腿,不知縫了多少鈴鐺,銀閃閃的,一群熟齡女性青春活力地又跳又跺又揮,校園裡全是叮鈴聲。我和同學們看著台上自己的家長忘情的舞姿,心裡很是震驚,誰能想到天天板著臉管我們太愛玩的婆婆媽媽們,居然也有如此歡暢的姿態。

論跳舞,阿嬤的資歷比媽媽早,媽媽是為了運動健身才去,阿嬤則是從我有記憶以來,一向有她跳舞的社群,她是真心喜歡跳舞。家裡對面是一家西醫院,先生娘氣質很好,阿嬤常在背後羨慕她生得膨皮白嫩。偶爾她會約幾個住在鄰近的媽媽一起練舞,我只跟著阿嬤去過幾次,先生娘的二樓和我家二樓格局差不多,彩色的洗石子地板,木頭窗框,舊式單座沙發椅,天花板吊扇,只是先生娘家飄的是消毒水味,我家的是藥材味。

阿嬤和她們幾個舞伴就在客廳裡練舞,跳的是什麼名堂我說不上來。民風純樸的鄉下,同是女性才方便自在牽手跳舞。阿嬤從來只跳男生,她說女生是「鰲」(厲害)的人跳的,舞步比較複雜,常常要轉圈,她會暈。我留意到後來媽媽跳的是女生舞步,心裡暗暗高興媽媽比別人的媽媽「鰲」。練舞的時候,負責跳女生的人會穿圓裙,轉起圈來才漂亮,她們數口訣記腳步,「一二恰恰恰」,「側點轉一圈」,幾個阿姨阿嬸平日說台語,但是舞步口訣倒是怎麼樣都只說國語,腔調很可愛。看她們練舞,沒幾個八拍我就會睡倒在沙發上,運動四肢的活動對我毫無吸引力,阿嬤背我回家幾次差點閃腰,後來再也不肯帶我。

唱歌就不同了,阿嬤出去跟人家唱歌,輸贏全要看我。村裡面的老人活動中心有台卡拉OK,阿嬤每個禮拜有一天會去老人會參加歌唱活動,每人上台唱一首歌給大家聽,這種場子當然要贏,阿嬤會在老人會的歌單裡面選定下週表演的歌,回來讓我幫她練唱。我為了教她唱,自己得先學會怎麼唱,家裡有一本台語歌謠大全,方便我看著簡譜學。小孩子記憶力好,學會以後就是人肉提詞機,阿嬤在家裡哼著哼著中斷的時候,我可以立刻接出下一句。我就這樣學會許多老歌,儘管不知道歌詞裡面那些女人的苦情,到底和我有什麼關係,但〈望春風〉、〈雨夜花〉、〈港都夜雨〉、〈月夜愁〉、〈望你早歸〉,這些略帶哀怨的歌曲,我因為時勢造英雄都唱得不錯。

受到老人會卡拉OK歌單的限制,阿嬤日常大都唱些老歌,但電視上偶爾會出現幾首厲害的新曲,讓阿嬤一聽就心蕩神馳,立志非得學會不可,例如江蕙當年那些暢銷金曲,〈你著忍耐〉、〈不想伊〉。村裡每個禮拜三晚上會有夜市,我們需要練新歌的時候,就到夜市去買名為「台語女歌手合輯」或「台語暢銷金曲」的盜版卡帶,我負責朗誦出劣質印刷封面上的曲目,阿嬤負責點頭搖頭,務求買到一卷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合輯,要是能有江蕙兩三首新歌,再搭配洪榮宏蔡小虎黃乙玲的組合,就能令阿嬤非常滿意。

回到家以後,要把印得跟螞蟻一樣小的歌詞,先抄到筆記簿,方便阿嬤的老花眼看,再和阿嬤一起抱著錄音機邊聽邊學,阿嬤需要比我多聽很多次,遇到拍子複雜的曲子,聽十來遍還未必能跟上。舊式的卡匣錄音機很難掌控倒帶的位置,阿嬤自己一個人練歌的時候,很容易不小心按錯鍵,一旦該倒帶的地方按到快轉,就再也找不回原來的那首歌,阿嬤可能經常夜裡一個人在房裡被錄音機惹得火冒三丈,隔天一見到我,會立即吩咐我寫好「前」、「後」、「停」、「放」,貼到按鍵。她沒有耐性等我到店口拿空白標籤,直接拉開梳妝台抽屜,拿出撒隆巴斯就叫我貼上面,人煩躁的時候,做一點任性的事情滿有鎮定效果,而且撒隆巴斯的顯色與黏著效果,要比文具店賣的標籤貼紙好上幾倍。我如果沒有這個阿嬤,大概不會有這種知識。

流行歌比老歌花俏一點,拍子變化多,阿嬤學〈不想伊〉學得很辛苦,練了好幾天還是沒辦法把那四個「不想伊」,塞進同一個八拍裡,「不通講我無情放捨你」也常常放捨太慢,只好憑空自己生出好幾拍來把歌詞交代完。變形的節拍其實很幽默,再加上阿嬤信心不足更容易走音,我常常忍不住笑倒在床上滾,惹得唱不好歌已經很挫敗的阿嬤惱羞成怒,只好用髒話來填補氣勢:「啊幹恁娘啦,啊無是要安哪唱啦!」

我教過她的最後一首歌,是潘越雲的〈純情青春夢〉。那時候我已經在高雄讀書,放長假才回家,相處的時間不多,只能密集教學。這首歌對阿嬤來說並不容易,雖然是台語,旋律和歌詞都帶著國語歌的格調,阿嬤學得很辛苦,寫詞的陳昇把「親像斷線風吹雙人放手就來自由飛」一堆字放在一起,該是沒有料到做阿嬤的人,也會有純情青春夢。 ▶▶ 閱讀更多 江鵝《俗女養成記》

 
金融詛咒/過度膨脹的金融體系正在使我們越加貧窮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金融產業越加壯大,其他產業將越加衰退

它們營造繁榮的假象,同時也在蠶食國家的經濟命脈!

內容簡介:《大逃稅》作者尼可拉斯•謝森最新驚爆之作,還原全球經濟最不為人知的陰暗現況!謝森在書中探訪諸多國家的關鍵人物,並在各個避稅天堂、企業、政府機關中逐步探索,並為你揭開隱藏在其中的「詛咒」真相,它將帶來什麼樣恐怖的未來,而我們又該如何挺身防範。

作者介紹:尼可拉斯•謝森 ,謝森是英國作家、新聞記者、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西非產油國政治與經濟。一九九三年起,他開始針對全球經濟與政治事務,為《金融時報》、《經濟學人》集團、英國廣播公司(BBC)、路透社(Reuters)、《國際事務》、《美國利益》(American Interest)、《非洲能源》(African Energy)和內幕雜誌《非洲機密》(Africa Confidential)撰稿。著作《毒油井:骯髒的非洲石油政治》(Poisoned Wells: The Dirty Politics of African Oil)備受讚譽。

搶先試閱:〈二○一五年七月,四大會計師事務的一名資深員工告訴我,她很驚訝英國最近竟然刪減了公司所得稅稅率。〉

  她滔滔不絕地告訴我,這次的刪減會讓英國經濟成長,最新的夏季預算中甚至還有表格能證明這個論點。我的確在夏季預算中找到了那個表格,就在第五十五頁,那是一個藍綠相間的漂亮圖表,標題是「競爭稅」,圖表中的未來二十年前景明顯展現出一系列的公司稅刪減(從原本的二○一○年二八%,到預期的二○二○年一八% ),這樣的作為將會替英國企業省下將近一百七十億英鎊,吸引到非常多外來投資,刺激新經濟活動,長期來說會使GDP增加一百八十億英鎊。好日子要來臨囉!

  然而,我注意到圖表下有一行小字「來源:使用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計算與假設性獨占者檢測法(hypothetical monopoly test)分析」。這是什麼意思呢? 網路上的枯燥官方文件這麼解釋:首先你要從盒子的一頭放進與稅務相關的眾多數據以及金融狀態,然後轉動把手;該模型將透過公式運算這些數據,在盒子的另一頭丟出答案。但我還是很好奇,這個盒子裡到底有什麼? 模型是怎麼運作的? 我找不到任何線索,因此我向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提出了資訊公開要求(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quest),希望能獲得更多資訊,並耐心地等待回覆。

  每個人都知道鉅額金流會把證據扭曲成對其有利的狀態,並想辦法隱藏這種扭曲發生的痕跡。舉例來說,很少有人在聽到這件事時會感到訝異:相較於支持稅率刪減、自由市場與金融法規寬鬆化的右翼而言,左翼智庫的資金來源透明公開程度是比較高的─而且高很多。金融利益正持續不斷地以難以察覺的方式滲透至我們的金融新聞與分析之中。舉例來說,若你曾看過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廣受好評的影集《金錢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的話,你是否有留意注意到該節目獲得了開曼群島的贊助,金額是不公開的六位數? 經濟學家有時也會創造出在數學計算上顯得很優美,但在混亂的現實世界中卻毫無道理的公式,並因此受人嘲笑。

  想要闡明的觀念是,無論調查者多麼富有技巧、多麼誠實、立場多麼超然,計量這個動作本身就傾向於站在有利於大銀行與跨國企業的立場上系統性地歪曲事實。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為對大型企業有利的事物較容易衡量,對廣大社會有利的事務則較難以衡量,因此在我們用證據系統處理調查與計量出來的數字,接著放上報紙頭條並基於證據設立新法規時,企業的利益就已經贏了。

  在告訴你英國稅務與海關總署接到我的資訊公開要求後提供了什麼回答之前,我們應該先花一些時間探索「證據」的戰場,以及如何將證據當作武器拿來對付進行中的政策制定。

  要求減免公司稅的人主要抱持以下三個論點。第一,他們說減免稅金可以讓當地企業手上留有更多錢,這些錢拿去投資之後能創造工作機會與經濟成長。第二,他們說低稅率會吸引海外投資。第三,他們說減稅就能減少公司以騙人的伎倆減免稅金。這些論點時常伴隨著老派的狗哨片語,例如「具有競爭力的稅務系統」和「在全球競賽中落後」,意圖使眾人熱血沸騰。不過這三個核心論點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會期待負責政策制訂的勤勉政府官提供相關證據,證明事實的確如此,所以政府官員應該要試著做一些調查,或者找專家來做做研究(後者較有可能)。

  如果政策制訂者傾向於做出刪減稅務的結論,他們可能會找對商業友善的組織來做研究,例如牛津大學營業稅賦研究中心(Ox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Business Taxation)。你或許會覺得「牛津大學」聽起來不錯,但我們的政策決策者或許會知道,這個組織在二○○五年建立時,有五百萬英鎊的補助款是來自高盛集團的前任職員克利斯.威爾斯(Chris Wales)所領導的大型跨國組織,一百小組(Hundred Group)。從一開始,這個組織的目的就是利用學術重量來─引用威爾斯在《財會時代》(Accountancy Age)的描述─「使英國企業的稅務系統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如果你仔細檢視該組織發表的研究,你就會注意到處處都充滿了這種競爭力訴求。研究中心的領導人麥可.德弗羅(Mike Devereux)教授曾在《金融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最好的公司稅改革就是廢止公司稅〉。在和他聊天的過程中,我明顯發現他的觀點比《金融時報》上那篇文章的標題所暗示的還要更加複雜,研究中心也的確曾發表過複雜、具有學術複雜度且觀點不同的許多研究。儘管如此,研究中心依舊沒有明說他們獲得的資助中有多少是來自大銀行與跨國企業,但金額很大。研究中心的報告傾向於做出相同的結論:刪減公司稅不是個壞主意。

  但我們現在先假設我們的這位政策制訂者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受到老派的公眾服務傳統所拘束,希望能由一位沒有利益衝突的學者來完成這項評估。他們找到很多沒有利益衝突的學者,指派了其中一位獨立學者來進行這項工作。他或許一開始會先研究不同時期的各個國家,接著檢視這些國家在減免或者提高公司稅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接著試著找出一套模式。公司稅減免能帶來更多公司投資、外國進口投資或者更多工作嗎? 他可能會使用迴歸分析,這種數學計算方式能夠讓人弄清楚兩件事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又或者數值改變與數值間的關係是來自於其他事物。他可能會找出一些數字,使用「彈性」或「半彈性」等字眼,意思是經濟部門對稅率改變的反應有多強烈。如果他有時間和資源的話,他會檢視不同種類的稅,檢視不同種類的公司和投資人。他們是外國的綠地投資人(尋找綠地並從零開始建造新工廠)嗎? 或者他們只是不斷把錢從這一處轉移到另一處,購買現有的當地公司的股份,對當地經濟只有微小的貢獻? 他可能也會試著考慮到在德國刪減公司稅帶來的效果,會不同於在小小的盧森堡或窮困的坦尚尼亞刪減公司稅帶來的效果。他必須努力理解永無止境的資訊,進行多如恆河沙數的調查。計量或許不會是件簡單的事─我們的研究人員必須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弄清楚這些數字的意思─但他絕對有辦法得到一些數字做為結論。

  這些證據時常會直接帶領我們走入以「公司稅減免會增加投資」為開頭的故事,這當然是件好事。許多已發表的主流研究都會有這樣的開頭。但請想像今天我們的研究學者與政策制訂者比一般人還要更嚴謹。他們挖掘得更深入、詢問了更多研究性的問題,在這麼做之後,這個故事開始逐漸崩毀。他們挖掘得越深入,故事就崩塌得越快。 ▶▶ 閱讀更多 尼可拉斯•謝森《金融詛咒:透過賄賂、壟斷及資源錯置,過度膨脹的金融體系正在使我們越加貧窮》

 
你的傷只有自己懂/愛,是一生的修練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悲傷襲來時,誰都不高明。頭白了、婚離了、一個人了。雖仍有淚,但理直氣壯,從今而後,不必再跟誰抱歉。

內容簡介:愛,是一生的修練。離婚之後,她才懂得。世間之愛無常,  經歷了震驚、懷疑、心痛、悲傷……她終能諒解、感恩,並且領悟。愛,在嗎?愛,無所不在。

作者介紹:洪荒 ,和文學相忘(望)江湖,始終未忘情。仍然懷抱希望,希望你、我、貓兒、狗兒、一切生命都自由,自在。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搶先試閱:〈愛情就像巧克力,苦甜之外,還含蟲肢〉

他帶不走的

他搬出去時,揀選了四十幾箱書和衣物帶走。他留下的,對他都是垃圾。這些垃圾,包括你和貓。

和他日夜相伴九年的貓,他不要了。貓的名字是法文 pourquoi,「布瓜」,意思是「為什麼」。你早出晚歸勞瘁於工作,布瓜是他寂寞時光的暖乎乎小肉球。他現在不要了,他說他帶不走。

他曾經多愛牠,每年他去大陸旅遊兩次,每次二十多天,布瓜無精打采食欲不振。他行前總再三叮囑你,一天最好餵五次,才能引誘牠醒來上廁所。餵時要順著牠的毛摸三下,說「我愛你」,必要時把貓糧放在掌心,一顆顆餵。他對你都說不出「我愛你」,只能說「愛你」。他這樣愛牠,但女兒代你跟他談離婚協議時,他明確的說他不要貓。那是你知道他有外遇的第六天,你第一次哭了出來。你哭,人跟人的愛情會變,但人跟貓的感情怎麼可能會變?

愛情就像巧克力,但不是你年輕時以為的浪漫。愛情就像巧克力,是因裡面容許含蟲肢。很多人不知道,巧克力製作過程需要曝曬、發酵,不可避免有蟲。

美國FDA法定容許每六件檢體中平均一百公克可有六十小片昆蟲肢體,這屬自然汙染。若要求零蟲屍,就別吃巧克力。

愛情就像巧克力,苦甜之外,還含蟲肢,若把巧克力裡的一點蟲肢、一片碎羽誇大成一隻蟑螂,當然食難下嚥。

他不要這個婚姻了,你懂。但是,人和貓的感情何其純粹,人和貓之間沒有人和人之間的柴米油鹽、張三李四,只有單純的信任和依託,就算踩到牠尾巴,牠除了厲聲喊疼之外,很自制的沒有伸出利爪,牠知道不要傷害你。這樣的貓,這樣以全部生命交付的倚賴,他怎麼能說不要就不要了?而這樣的人,是你當初認識的人嗎?

你哭,不是因他的外遇,你甚至不在乎那女人是誰,他們相遇相愛若讓他的每一天新鮮有趣,你衷心祝福。你哭,是因一個你自十八歲起就認識的美好男子現在連對一隻貓都如此絕情,這世界還能讓人相信什麼?

他挑你不在家時,回來打包行李。女兒說,爸爸離開時有清一下貓砂。她問我,「爸爸還是捨不得的吧?」他離家一週後,布瓜後腿的毛像一片枯倒似的乾草。你帶牠就醫,獸醫梳理、翻查了一下,劈頭就問「你們家最近有人離開嗎」?

你吃一驚,這是算命嗎?獸醫說,布瓜健康沒有問題,但貓極其敏感,所以「毛」病可能是「分離症候群」。回家後,你捧著牠的臉,看著牠動人的眼睛,喊著牠的名,布瓜,布瓜。你無法跟牠解釋這世界怎麼了,因為你也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什麼捨不下

若連四十年的感情、三十三年的婚姻都可以斷捨離,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的?

你環顧家裡,把每個抽屜、角落的東西,全都攤開來在燈光下檢查,重新思考每樣東西存在的價值,丟或留?你問自己:你真的需要它嗎?問題簡單,但回答不易,「需要」兩字極其抽象,感性、理性夾纏,是需要或必要?不必要就不需要嗎?

僅僅清理書桌七個抽屜,就花了三天時間。你發現,這真是一場迷宮大探索。一張張隨手寫的紙片、筆記,散落抽屜各角,靜靜在那裡躺了二、三十年,人鬼不覺,紙都黃了。有些字條上僅三五句話,沒頭沒尾,有上百張,每張都隱隱浮現著年輕、困惑的你。船過水留痕,那些明明白白都是一條條線索,只是當時你不懂,看不到這個迷宮的走法,更不知道「出口」竟是如此。或者,你是懂的,而你希望找到不一樣的出口,只是最後仍然走到這樣的出口。

你清出很多舊物,以前總捨不得丟,但現在若連「丈夫」這樣的人都可以放手了,有什麼捨不下的物?但你還是希望它們不要被直接打入垃圾等級,小心的挑選一些放在家門口,試探是否有鄰居需要。剛開始你很忐忑,結果它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被人拿走。這大大鼓舞了你,己所不欲可能正是他人所欲,你的廢物其實可成他人寶物。何不讓它們再有一次機會呢?

女兒在波士頓念書時,曾在路邊撿過一套極好的古典音響,稍加整修,寂寥的宿舍從此有了音樂流動;她的同學也曾在路邊撿回他們很需要卻買不起的氣墊床、桌子、椅子,她後來也替她的貓扛回一個被人丟棄的貓抓台。你不倫不類的想起三民主義,國父說的「貨暢其流」應該就是這樣吧,你丟我撿,不正是「貨惡其棄於地也」的精神?

東西堆在家裡變成廢物,那才是真正的不道德。任何東西完成了它階段性任務,就放手吧。你至少丟了四十箱雜物,你聽到你的老屋大大的吐出一口氣,你和它都如釋重負。東西少了,一目瞭然,你反而發現自己擁有如此之多。小自各種釘子、針線、充電器,大至 Dyson 空氣清淨機,除了心有破洞之外,你幾乎一無所缺。雜物收納歸類,廚房各型鍋子、蓋子掛成一排,大小菜刀也用吸鐵式刀架列成一行,條理井然,伸手可及。「物各付物,各正性命」,當初寫宋明理學論文時引用的話,現在以這樣的方式在生活裡實踐了。

客廳牆壁字畫,也重新調整了位置,小小的變化,氣象一新。最後,你請人整治壁癌,重新粉刷,破破爛爛的雨棚也全部拆換,五十年老屋抬頭挺胸儼然回春。你們原本一直期待都更,該修的不修,該換的不換,積弊叢生。二十年了。

你們白頭了,離婚了,人事已非,不變的是都更仍只聞樓梯響。 ▶▶ 閱讀更多 洪荒 《你的傷只有自己懂》

 
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
文、圖節錄自寶瓶
圖/寶瓶提供
【疏離】(有敵意、多疑、封閉)←【適度依賴】(安全感、信任、彈性)→【過度依賴】(不安全感、焦慮、依附)

「適度依賴」意味著充分信任別人,打開心,露出自己的脆弱,同時有足夠自信,處理關係裡的失落與衝突。

內容簡介:在愛情、親情、友情、職場中,安心依賴並保有自己。不想跟人太冷,又怕太親暱的你,總是照顧別人而難有喘息的你,被冷待、被排拒,自尊銷蝕的你,以為求助是錯的,自責不夠好的你……別再含淚硬撐,用「適度依賴」,讓關係新生!

作者介紹:羅勃•伯恩斯坦博士(Robert F. Bornstein PH.D.) ,【依附領域研究權威】臨床心理學家,依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人格研究的傑出表現,獲頒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西奧多•米隆大獎(Theodore Millon Award)。在人格動力、診斷與治療領域發表了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參與寫作三十多部相關作品。

瑪麗•朗古蘭博士(Mary A. Languirand PH.D.) ,【臨床心理治療專家】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治療專家。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臨床心理學博士。

搶先試閱:〈愛情的獨特挑戰:找到親密、激情、忠誠三者間的平衡點〉

耶魯大學的羅勃•史坦伯格率先開展了一項關於愛情的研究。史坦伯格說,愛情的最關鍵力量是:它所引發的一系列複雜感覺和情緒。

史坦伯格的研究顯示,愛情關係獨一無二,是唯一一種融合了親密、激情與忠誠的人類關係。在愛情中,我們顯露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親密),感受到別人所無法激起的渴望(激情),並且產生一種其他人都無法喚起的唯一忠誠感(承諾)。

在理想情況下,每段愛情中,這三個特徵都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許多人可以證明,找到親密、激情、忠誠三者間的平衡點是很大的挑戰。無論年輕或年老、貧窮或富裕,努力建立一段完美、持久的愛情時,我們都會面對同樣的難題。

【別將「親密」與「失去自我」混為一談】

與所愛的人真正親密時,我們感覺到兩人融為一體,就像兩個個體事實上合而為一了。這是一種特別幸福的感覺,但同時也有一定的風險。問題在於,沒有強烈的自我認同,沒有一個明確的「我是誰」、「我想要什麼」的概念,很容易使人在親密關係中「失去自我」。就像精神分析學家艾瑞克森說的,在親密關係中失去自我是非常令人恐懼的,會讓我們退縮以保持自我意識,使愛情成為一場痛苦的拉鋸戰。一旦陷入這樣的循環,一會兒很親密,一會兒又因為太靠近而分開,顯然會導致雙方都有挫敗感,都不滿意。

【坦誠交流】

研究顯示,幸福婚姻的最佳預測指標就是坦誠交流。夫妻雙方敞開心,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從不隱瞞,以非批判的客觀方式表達不滿和負面情緒,所以意見相左並不會升級為爭吵。但是,離婚的夫妻正好相反,他們逐漸積蓄的憤怒和不滿一直都壓抑著,直到最後,這些怨恨、責備和譏諷,以很傷人的方式集中爆發出來。

【忘掉激情本身,而關注親密關係和坦誠】

激情從來無法偽裝,而且,我們不可能「製造」出延續多年的激情。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維持這個浪漫愛情的關鍵因素呢?祕訣就是:不要總想著激情本身,而是要關注親密關係和坦誠。當心靈默契與坦誠交流是你們關係的一部分時,激情就會自然而然地存在,你不用刻意追求或者努力去保持。

接下來,我們要談過度依賴帶給愛情的挑戰。我們會討論如何讓伴侶從過度依賴轉變為適度依賴,以及如果你自己是過度依賴者,該如何給對方自由呼吸的空間。

過度依賴的愛情,令人窒息

過度依賴的愛情,由焦慮型依附和「我一個人不行」的劇本驅動,結果就是令人窒息的愛情模式:充滿控制及緊張感,哪怕是最相愛的人,最終都會疏遠。

【令人窒息的愛情模式】

在令人窒息的愛情模式裡,真正的親密關係被「自我中心」所取代,坦誠交流被「迎合」取代,激情則被「不安的性行為」取代。我們來更仔細地分析。

◎自我中心

過度依賴者渴望親近,但是他們的不安全感和脆弱的自我認同,阻礙了面對親密關係的挑戰。他們跟愛人之間不是平等關係。過度依賴者在愛情關係中,扮演了「孩子」般的角色,而對方只能相應地扮演「虛擬家長」的角色,結果導致了自我中心:對方的價值已經不在於他本身,而是他提供給過度依賴者的安全感與保護。

◎迎合

由於過度依賴者把對方看成是家長,而非同伴,便很難坦誠交流。因為太擔心關係受到損害,過度依賴者採用迎合的交流方式,每一次互動,都是為了滿足彼此想維持現狀,同時更緊密地與伴侶綁在一起的需要。儘管短期來看,效果令人滿意(因為依賴者付出額外的努力,去強化對方的自我),但這種溝通最終會變得令人厭煩,暴露出操控性的關係陷阱本質。

◎不安的性行為

過度依賴者對安全感的需要永無止境,使得性由快樂的自發行為,變成了儀式化的關係遊戲。

過度依賴者總是在提防性生活不協調的跡象(比如:「有什麼不對勁嗎?我做錯了什麼嗎?」)。伴侶則覺得得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以防過度依賴者產生焦慮。這使得兩人都不能放鬆,也無法享受那一刻。在這種環境裡,激情不可避免地會消退。

【讓自己喘口氣吧!】

為了幫助過度依賴的伴侶改變令人窒息的愛情模式,你要為親密感、激情和忠誠的成長,創造條件。這當然需要時間,但改變從來都不容易,也無法立即見效。以下是三個有用的策略。

◎給予適當的安慰

安慰,能幫助過度依賴者獲得信心,但是你要靈活地運用。少量安慰有助於伴侶獲得自信。如果安慰太多,就會變成過度依賴者的依靠,他可能開始誇大他的無助感,進而確保可以持續地得到安慰。為了避免這種情形,你只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安慰,並且在他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偶爾給他支持。當伴侶的成長動機提升之後,就不需要那麼多外在安慰來提供支援了。

◎創造空間

如果感到窒息,你會憤怒,並且變得衝動、不理智。為了盡量減少這種情況,你需要為自己創造一些空間,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或者跟其他人一起度過一段時間。鼓勵你的伴侶也這麼做,必要時激他一下。不過,在此事先警告:你的伴侶很可能因此變得焦慮,這時,你要適當地安慰他,讓他知道,創造一些空間並不表示你要拋棄他,或者對他失去興趣了。若安慰有效,那就繼續。假如安慰也沒有用,那就停止這麼做。隨著時間流逝,事實會告訴他語言所表達不了的東西:儘管很多事都變了,但是你依然在他身邊,並且你們的關係依然牢固。

◎透過明確的交流,建立信心

讓對方知道你覺得窒息,但是,如何表達這一點,才是關鍵。不要責備他,或者說得太籠統(別用「你總是……」和「我從不……」這些詞)。把這個問題當作你們可以一起處理的事。即使對方憤怒或哭泣,你也不要放棄,一旦放棄了,你將陷入一種新的關係遊戲。相反地,你要堅持來討論這個問題,委婉,但堅決。若有必要,可以間斷,這樣伴侶可以平靜下來。一定要直言你的信念: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會強化你們的關係,而不是被削弱。

【讓你的伴侶自由呼吸】

如果你(而不是你的伴侶)的愛情模式令人窒息,那你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因應對方的獨立自主,同時,也需要找到讓自己更獨立的辦法,如此就不會讓對方窒息。當你在愛情關係中重建適度依賴的四個關鍵技巧,這些任務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以下是你應該努力的目標。

◎再多嘗試獨自完成一些事情

在向伴侶求助前,確保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這樣當你在求助時,會感到好過一些,伴侶在幫助你時,也會比較好受。而且,若你已盡了最大努力,你和伴侶將發現,你們更能把「行為」和「人」本身區分開。注意:不要拿一個問題作為逃避其他挑戰的藉口,也不要利用它獲取更多其實不需要的幫助。你的最佳策略就是事先確定哪裡最需要幫助,然後把求助範圍限制在這些情況內。

◎注意你的用語

別用一些「幼兒語言」來創造無助的氣氛,讓伴侶陷入拯救你的陷阱裡。當你表現得像個孩子,你就覺得自己是個孩子,伴侶也會把你當成小孩看。時刻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有時候儘管我們小心地選擇用詞,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也會表現出害怕與不安。可以對著鏡子練習如何求助,觀察自己的表現。如果你不喜歡你看到的,那就改變它。

◎檢視你的動機

行動之前,先考慮清楚:你是要透過求助來掌握新技巧,還是暗自(或理直氣壯地)想要伴侶拯救你。當你覺得絕望時,不要馬上求助,氣喘吁吁、驚慌失措的要求,通常都是為了逃避挑戰。等一等再行動,如果你求助是為了學習和成長,耽誤一會兒沒什麼關係。若你覺得一分鐘也等不下去,那就要注意了:那麼急切,意味著你的要求不是基於成長,而是因為害怕。

◎對於你準備提出的要求,做好計劃

謹慎地選擇提出要求的時間和地點。理想的情況是:在一個不那麼緊張的時間(而非孩子們上學快遲到時),並且在私下的場合提出來(而非在有朋友一起吃飯的餐館裡)。假如伴侶不提供幫助,你也要優雅地接受,並且想想為什麼他會拒絕,下一次避免這樣的情況。不管你做什麼,都要避免情緒勒索,別以內疚感、威脅、大喊大叫、抱怨、哭泣或其他方式,來強迫對方幫助你,雖然你可能會暫時贏得勝利,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失敗的。 ▶▶ 閱讀更多 羅勃•伯恩斯坦, 瑪麗•朗古蘭《適度依賴:懂得示弱,學會從信任出發的勇敢》

 
頭髮/剃度,與神明之間的特殊契約
文、圖節錄自聯合文學
圖/聯合文學提供
你知道我們的頭髮藏了很多秘密嗎?

毛髮憑藉其獨特的屬性,影響著人類的進化、社會交往、歷史、工業、經濟、鑑證學和藝術。

內容簡介:作者以頭髮為切入點,梳理古今中外歷史,透過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從歷史、藝術、文化、社會、工業、科學等角度,以幽默風趣的筆觸勾勒出毛髮在人類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頭髮起源的生物演變、令人困擾的毛髮疾病,以及毛髮在人類社交過程中表達的政治、社會意涵;從理髮的歷史到製造、使用假髮的種種幕後故事,再到以獲取毛髮(皮)為動機,驅動貪婪的商人開闢新航路,進而改變了世界歷史。

作者介紹:寇特•史坦恩(Kurt Stenn) ,毛髮研究的世界權威,有三十多年研究經驗,擔任耶魯大學醫學院皮膚學與病理學教授二十多年,並於嬌生公司擔任皮膚生物學總監十年。近年來參與創立專門研究毛囊再生的生技新創公司,擔任首席科學長。經常受邀演講關於毛囊生物學的廣泛主題,發表於科學期刊的著作超過二百篇,並於賓州大學醫學院、卓克索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兼任教職。現居紐澤西普林斯頓。

搶先試閱:〈剃度:與神明之間的特殊契約〉

  頭髮還能傳遞宗教資訊。耶路撒冷有許多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朝聖,人們可以看到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漫步,他們的髮型和衣著也各具特色:傳統的猶太教派留著大鬍子,兩鬢有長長的卷髮,頭上戴著無簷便帽或毛皮襯裡的黑帽子;東正教的牧師留著長頭髮和鬍鬚;天主教的朝聖者戴著各式頭巾;而亞美尼亞的朝聖者則留著大鬍子,披著斗篷或戴著兜帽。你也有可能會看到穿著長袍的穆斯林婦女、包裹頭巾的錫克教徒以及剃度的佛教僧侶。在這各式傳統髮型背後,毛髮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徵意義,反映了信徒與其信奉的神明之間的特殊契約。

  在許多文化裡,剪髮被認為是一種神聖行為。其中,第一次剪髮尤其重要。對生活在阿爾巴尼亞山區的人來說,第一次剪頭髮的儀式非常莊重。這些現存的馬其頓人,其生活受到《卡龍法規》的制約,這部法律規定了人們的行為守則和違法後果。根據法規,人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個人聲譽,任何對宗教法規的錯誤解讀──即便是談論剪髮──哪怕極其微小,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侮辱。法規規定剪髮的工作必須由特定的男性完成,這名男性被稱為「教父」。當孩子經歷人生中第一次剪髮時,家長必須為教父提供最好的食物以示感激,並在儀式進行過程中提供一把椅子供教父坐,再準備一杯水,讓教父往其中投入一枚銀幣,還要準備一塊接頭髮用的布、一把剪頭髮用的剪刀或剃刀。剪頭髮也有嚴格的程序:「先剪額頭上的頭髮,再剪兩側的頭髮,最後才剪脖子上的細毛。」剪完頭髮後,教父要用剪刀敲三下孩子的額頭,然後說:「健康、長壽。」法規規定,剪完頭髮的當晚,教父必須在孩子家中過夜。第二天,他還要把孩子及其母親帶到自己家裡過上三五天。等這次拜訪結束,儀式才算完成。在這種理髮傳統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俗,剪髮是一種極其莊重的行為,第一次尤其如此。

  另一類剪髮儀式是剃度,這種宗教儀式存在於幾種不同的宗教派別裡,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一些佛教僧侶,新教徒會在這個儀式上剃掉一部分頭髮,代表著新加入教派並承諾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神明。基督教會認可三種削髮形式:羅馬式(只剃光頭頂,保留四周頭髮,象徵荊棘冠)、希臘式(把頭髮剃光)和凱爾特式(以兩耳之間、越過頭頂的一條線為界,剃光前面頭髮)。在羅馬式削髮儀式中,見習修道士穿著黑色長袍,左臂披著白色禮袍,右手托著點燃的蠟燭。誦經過後,主教首先以十字形在修道士頭頂剃掉五處頭髮,然後剃掉「荊棘冠」上方圓形區域的頭髮。巴屈埃牧師(Reverend L.Bacuez)這樣描述自己的削髮過程:「通過讓主教的剪刀剪掉頭髮,準修道士明確表示,他願意放棄一切與世俗有關的聯繫和利益……一種意志上的俯首,把他的能力、精力和生命奉獻於熱愛和服務教會……一個人必須拋開與自我相關的一切才能開始神職人員的生活。」 雖然這種削髮儀式在中世紀十分流行,但到了今天已經很罕見了。亞洲則至今仍流行一種經過改良的削髮儀式:在佛教文化裡,剃度對僧侶的生活很重要;對印度教徒來說,剃度則是一種人生階段的過渡儀式──從出生到進入學校學習再到壽終正寢。

  毛髮在人類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資訊,而資訊會指引人們的行動。但要得到正確的資訊,我們經常需要專家的幫助,他們知道如何準確地表達和分析我們的想法。

 這時候,顧客就該求助於理髮師了。 ▶▶ 閱讀更多 寇特.史坦恩《頭髮:一部趣味人類史》

 
閱讀筆記
神在/重瓣之花
蔣亞妮聯合報
《神在》書影。(圖/寶瓶文化提供)
推薦書:崔舜華《神在》(寶瓶文化出版)

有一種重瓣之花,朝開暮落,沙壤惡地裡也能積聚成叢。說來傳奇,但也並非什麼殊異花種,是尋常間也能見到的木槿。木槿色有濃淡,但即使是最淡的骨白花蕊深處,仍燃有紫燄般的芯。這種美,像用素衣包裹最蕩豔的肉身,或是女人卸妝,露出斑痕老紋,卻依然見得到某種驚動魂魄的眼神。崔舜華的散文,帶一點木槿花的味道。就像她的名字,《詩經》裡佚名者唱著:「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舜華正是木槿別名,花與詩文,美得光亮,但在底下藏著的「人」,卻不是這樣。

肉體是所有事情的表相,就連佛經也避不開肉身幻相,即使是神的意識,終得賴一具形體才能現世。崔舜華散文裡的那位「神」,與其說是蓮座上連她都不甚信任的眾神明,其實是肉體之神。青春的肉體、醜膩的肉體、老敗的肉體、孤獨死的肉體,一切都被她寫到了盡頭,因為「肉體是這麼沉重,容易發臭」。

這當然也是一本創傷之書,出過三本詩集的崔舜華,沒有將任何詩意詩心放進來,散文於她,似有一種截然不同的作用。在散文裡的崔舜華,終於能處理怯弱、霸凌甚至家族史的背光面,雖然她的詩與文皆帶有一種破敗美,但前者就像是一種人設,詩是宣傳照、詩是社群網站,詩裡的她,傷痕也可以曲折凌厲。而後者,卻是那麼決然的將自己散了一地。

散落的實在太多,隨便撿起一個來說,好比慾望,各種的人、各種的慾,她寫出了慾的核心,不是慾求某物、某人,而是想要卻不可得。不可得的時間,將她的字發散成了窮山盡水,即使是永遠,也被她定義為:「我們所經歷過的永不可復的傷害與快樂」。若要畫線,必須畫在「永不可復」。

《神在》裡,崔舜華地縛靈般重回缺失的現場,失落的眷村,虛實間的不堪,以及N大的街巷與那山腳下的房間。讓人不禁揣想,N大的房間裡,究竟埋藏了多少人的幻夢冥想,引得白馬與人皆一再重回那時間孔隙。如言叔夏推薦序裡說的那樣,那一處校園與青春,恍如「一個多垢的耳蝸,一年四季都懸宕著一片年老鬆弛的耳膜」。

書中最末一篇是崔舜華在異國寫下的後記,那段佛蒙特的雪中高光,我認為是她最好的一段。所謂的最好,不是技巧與文字情感的最高級,而是寫作者、肉身的「她」,最好的一段。或許胸腔間無可名狀的憤怒與自卑之火,漸漸冷滅,雖然我相信這無法告別,也無需告別。

往昔該寫的終於結晶,書寫者的黃金時代,正在路上。就好似她以詩作成的自序,其中一段:「一切正待盛放/一切尚未開啟」。神不在,才能看清底下的重瓣之花。 ▶▶ 閱讀更多 崔舜華《神在》

 
《殺手寓言》殺手也能又帥又萌
《殺手寓言》是一部看輕鬆愉快的動作喜劇片,日本的漫畫改編,還是帶有些漫畫的味道,但動作非常俐落流暢過癮,笑點也蠻特別,想看點不一樣的休閒娛樂可以試試看。

經常氣噗噗?你可能是缺乏這些營養素
脾氣暴躁、情緒起伏較大,除了性格因素外,也可能是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所造成。若營養素不足,身體就無法製造皮質醇、DHEA-S、血清素等調節情緒的物質。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