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我們該如何了解什麼是「政治」?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5/13 第117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我們該如何了解什麼是「政治」?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表現好、業績高,不一定能升職加薪!這樣做才有機會!!
尺度的意義?重新丈量世界:到底十億位元有多重?

新書鮮讀
我們該如何了解什麼是「政治」?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圖/麥田出版
書名:《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

內容簡介:寫下《反穀》、《弱者的武器》、《國家的視角》

人類學大師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最平易近人的幽默作品!我提出的是「實踐中的無政府主義。」我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包括捍衛政治、衝突與辯論的價值,以及隨之產生、永遠存在的不確定與不斷學習。

作者介紹: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當代人類學大師,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1936-)美國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著作包括:《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不被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等。收成平平的兼職農夫與養蜂人

搶先試閱:〈組織的悖論〉

無政府主義主要的核心關懷包含:政治變革如何確實發生,無論透過改革或者革命、我們該如何了解什麼是「政治」,以及最後,我們最好該怎麼研讀政治。

跟一般人的看法相反,組織(organization)並不會催生抗議運動;情況是倒過來的,比較接近事實的是抗議運動加速組織調整,藉此得以拆解運動力道,將其導入體制內管道。遇上威脅到系統穩定的抗議活動,正式組織更是障礙,絕非促成者。

民主變革有一個極大的矛盾,雖然從無政府主義者的視角看來並不意外:被設計來消弭群眾騷動與製造和平的民主機制,能夠成功達到制度性立法並改變現狀的機率,微乎其微。

大部分的原因是現存的國家機構都趨於固化(sclerotic),並且為主流利益服務;同時,絕大多數的正式組織所代表的是既定者的利益。後者更是直接抵住國家權力的咽喉,並且在取得國家權力的制度性路徑上,緊緊掐住了入口。

因此也只有大規模、非制度化的群眾運動,透過暴動、破壞財產、難以控制的示威、竊盜、縱火、公開違抗威脅到既存制度,才有望啟動結構性的變革。不可能公然鼓勵這些騷亂,遑論起頭。

即便是左派組織,結構上傾向於有組織的訴求、示威與罷工,這些通常可以被既有架構接納。至於有名號、專員、章程、旗幟,以及有內部政治管道偏好的反對組織,很自然的會將衝突體制化,單就這點而言,他們堪稱是專家。

法蘭西斯.福克斯.派文(Frances Fox Piven)與李查.克洛沃德(Richard A. Cloward)提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證,顯示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一九三○年代的失業者與工人聯手的抗議行動、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以及福利權利運動(welfare rights movement),這些運動取得成功的時刻,就在於它們最具破壞性、最具衝突性、最缺乏組織與階層結構之際。非體制力量不斷挑戰現存秩序,為了阻斷這些持續擴散的挑戰,最終迫使當局讓步。

因為找不到帶頭的領袖進行協商,即便政府當局軟化,也沒有人可以保證把群眾帶離街頭。大規模叛逆脫序的行為,正因為嚴重威脅到了體制秩序,才促成新組織的形成,將這些對抗行為導入、收束進正常的政治運作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治精英會被迫與他們素來不屑的組織打交道,謀求化解之道。一九六八年,法國總理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就跟法國共產黨(一個體制內的「玩家」)談判,在薪資上大幅讓步,目的是將忠於共產黨的民眾切割出來,分別應付前者與其他野貓罷工者(wildcat strikers)及學生。

破壞的形式層出不窮,有時甚至出人意表。但是,根據訴求的清晰程度、是否聲稱占據民主政治的道德高度,還是能夠進行區分。因此,目標鎖定實踐或拓展民主自由的破壞,像是廢除奴隸制度、爭取女性投票權以及取消種族隔離等,就是明顯具有民主權利優勢的訴求。

但若大規模抗爭的目的,是要求每日工作八小時、從越南撤軍,或者,涵義更曖昧不明的,比方說反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呢?這裡的目標合理、訴求清晰,沒錯,但算不算得上占據道德高位呢?這可就大有爭議了。

有人可能會譴責一九九九年世貿組織年會上,「黑群」(black bloc)在「西雅圖之戰」年會期間,採行像是破壞店家並與警方血腥衝突的策略,可能失之太過;但若非他們接近計畫性的(quasi-calculated)動亂招來媒體密集採訪,隨後更廣泛的反全球化、反世貿、反國際貨幣基金、反世界銀行運動,哪有可能吸引全世界的關注?

▶▶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

 
表現好、業績高,不一定能升職加薪!這樣做才有機會!!
圖/境好出版
書名:《你不是自找委屈,而是少了心機:跨界主播的獨家職場處世學,解密累積實力、經營自己的41則工作心得》

內容簡介: 「懂分寸」、「高情商」跨界主播劉涵竹的分享獨家心機學!加薪被拒、升職無望、同事擺爛……為什麼愈有拚勁的人、愈容易自找委屈?讓「懂分寸」和「高情商」的處世心機,幫你順利度過每一個犯小人的職場關卡;夢想斜槓、自由工作?當機會到來前,你得確定自己準備好了!在職場奮力求生的你,今天是不是也感覺非常倦怠?加薪升職怎麼談?如果老闆拒絕就沒機會了嗎?對現狀迷惘又不敢換工作,就只能一直把自己當社畜嗎?想創業斜槓、想工作自由,過了三十五歲是不是就太晚了?懷抱熱情和理想,卻馬上被現實消磨;明明表現不錯,但老闆好像看不到;工作幾年後,最大的夢想是辭職,這些委屈和疑問,讓人好難繼續在職場撐下去啊!

作者介紹:劉涵竹 ,跨界主播•劉涵竹從文字記者出身,在傳媒界耕耘多年,吃過許多職場上的明槍暗箭,她想告訴你:懂得在對的時間彎腰,就不是委屈!從人際、說話、處世和自我加值四大方向開始,除了熱情和拚勁,你一定要懂得如何累積實力和經營自己的心機處世學。

搶先試閱:〈表現好、業績高,不一定能升職加薪〉

在一間有制度的大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個七、八年的資歷,應該是暫時不用去煩惱「向下管理」這碼事;與其超前部屬,想著怎麼交叉運用棒子與胡蘿蔔等等手段帶人,所有人該優先學習的,其實是「向上管理」,而且就我自己在職場打滾十幾年的經驗,向上管理遠比向下難十倍!

因為向下管理大可以直接施壓,不須太顧慮下屬的感受也無妨,然而講到向上管理,主管的想法、他到底要什麼?比暗戀對象的心思還難猜,殷勤與諂媚只有一線之隔,一不小心失了分寸,他就「綴人走」了。

◎表現好只是必備條件,老闆看重這兩種軟實力

新台幣,是前進的動力和香氛。我們都知道,出來工作,除了極少數人是交朋友的,你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賺錢養家活口。老闆出錢買你的時間、才幹和忠誠度,你完美地執行任務、把工作做好,沒什麼好值得拿來耀武揚威,畢竟老闆付了薪水,甚至提供獎金,真的沒虧欠你。

只要應有的薪資福利沒有少給,你的表現就該在水準之內,識相的老闆自然會記在心底,他也會怕你離開,知道該給相應的職銜和薪資;甚至你太功高震主了,他還怕你未來會自立門戶呢!

想要加薪,你必須符合的第一個條件是「能力表現永遠優先」。在既定時間內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且得端出九十分以上的作品;沒有能力,其他免談。

但當你證明自己有合格甚至水準之上的硬實力以後,還有其他軟實力,可能是你沒注意到但老闆卻非常在意的,那就是對內的溝通力和對外的公關力。舉例來說,大家都看過《復仇者聯盟》吧?神盾局長尼克福瑞如果是老闆的角色,他不可能每天盯著各路英雄在幹嘛,他也有自己份內的公務要忙、私生活要過,總是得要安一個小主管。

這個角色,不是擁有最強大主角光環的鋼鐵人,而是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除了無堅不摧的盾牌之外,其他乍看之下不怎麼出色;而鋼鐵人有錢、有頭腦,還有可以把任何事物轟個稀巴爛的超強戰鬥力,但他的個人主義太強,相對之下就會缺乏溝通的彈性。

套用在職場上,有工作能力很強的鋼鐵人戰將,固然是公司之福,但美國隊長能做到放軟身段,兼顧人和,去跟各單位交流並溝通上下,跟美國隊長講話,哪怕你只是一個後生晚輩般的工讀生,也會覺得如沐春風,願意為了他發揮所長。在老闆眼中,這樣的人才只要績效過關,就有充分的理由幫他升職加薪,為自己分憂解勞。

◎老闆最想看到的,是你把公司利益放第一

你一定會覺得,鋼鐵人不是太委屈了嗎?我鍛鍊得那麼強,同儕要嫉妒我,以我為假想敵,難道我還要自我檢討嗎?跟你同在一間公司裡的人,本來就不甘於被你的鋒芒掩蓋,這是人之常情,就像電視劇《如懿傳》裡,乾隆初期一味寵愛如懿一人,反而讓她成為其他嬪妃的眼中釘,就連皇太后也想要給她一點顏色壓制,腹背受敵的她,注定是個悲劇。

一位聰明的老闆,就算員工表現得再怎麼出色,他也深諳不能表現出自己特別欣賞誰的道理,愛之適足以害之。

你如果有此不平之鳴,那就換個角度展現自己在外面的公關力。你若感覺自己因為鋒芒招忌,在內部的溝通力受限、受打壓,那就改為在客戶上花功夫,帶回更多大案子、大業績,讓自己依舊滿手戰功。

你的合作廠商和客戶,是最不會嫉妒你才能的人,一定希望你愈能幹愈好。

如果你的才幹可以成為公司的招牌、門面,甚至某些大客戶還會指定買你的單,要你負責他的專案,老闆會看在眼裡的,這些都是爭取加薪的籌碼。

硬實力、溝通力和公關力之後,再想想你的眼力。我們常說,「換個位置,換個腦袋」,這並不是拿來挖苦升官者的話,而是一條金科玉律,當你的職位改變了,本來就該換個視角看待人事物。當員工的時候,誰不喜歡待在好好先生的下面做事?除了很好混過關之外,這種主管還不吝於給你愛的鼓勵;等到你自己當了主管,好好先生的團隊,就是你眼中要優先整頓的單位。

不被無謂的人情給綁架,因為他們的爛,終究是要你來扛。好不容易拚搏上位了,你願意承擔別人的得過且過嗎?

◎先坐上主管職,就是日後向外發展的起點

因此,老闆如果有意幫你升官加薪,一定會有意無意的在談話中,問問你「對某某人事物有什麼看法」?你必須隨時做好準備,客觀提供你給這個團隊的觀察和建言,怎麼樣績效可以更好?怎樣成本可更低?市場上有沒有什麼新商機可以開發?

而你發現工作表現有瑕疵的人,也要用委婉的說法詮釋,像是「他對自己表現要求比較高,遇到工作的事就會比較激動」或是「他太為其他人著想了,一起共事的會比較累」等等。我不是要你成為一個賣隊友的抓耙仔,而是要讓老闆知道,你已經在用主管的視角和眼力在看事情,證明自己是那塊料。

我認為,升官和加薪要二擇一的話,升官必定大於加薪。很多年輕人的直覺是抗拒,擔心當官要扛的責任多,加薪也只是對應新增的工作量,甚至在現代社會,很多公司是升官但不加薪的,或是只加一、兩千的津貼,有跟沒有一樣,所以寧可不當小主管扛責任,只要當一個資深員工,領比菜鳥多一點的薪資就滿足了。

這樣的觀念其實欠缺思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能夠在現有公司擔任主管的機會,哪怕是小廟裡的一尊小佛像,也終究稱得上是佛像,你的定位已經不再是一個小和尚了,未來往外發展,也必定都是主管職或相應主管的薪水,人生未來才有長遠的擴充增值機會。

▶▶ 閱讀更多 境好出版 劉涵竹《你不是自找委屈,而是少了心機:跨界主播的獨家職場處世學,解密累積實力、經營自己的41則工作心得》

 
尺度的意義?重新丈量世界:到底十億位元有多重?
圖/漫遊者文化
書名:《重新丈量世界: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

內容簡介:日常生活中,我們依賴各種尺度標準來選擇、判斷和行動。例如,精準調配雞尾酒成分,考慮要不要舉起一個小小孩童,開車時查看速限,挑一雙合腳的鞋,或準時赴一場約會。尺度的運作讓我們得以比較、推理,從微小到巨大,從縮影到全局,從不完整到完整,掌握知識的輪廓。然而,數位化改變了一切。電腦運算打破了時空規模,超越想像邊界,讓原本熟悉的經驗都變了樣。此外,網路的高度連結讓所有問題環環相扣,每個個人選擇都會影響到全球範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例如,一名青少年駭客可以造成國際高度緊張的情勢;結帳要刷卡還是付現的決定,可能引發全球性環境浩劫……這些失衡與失序代表了尺度比例的混亂,以及我們陷入不安處境的原因。

作者介紹:傑默爾.洪特(Jamer Hunt) , 文化人類學家,於紐約知名藝術學校「帕森設計學院」創辦跨領域設計項目(Transdiciplinary Design)。他是「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跨學科計劃的副教務長,也是該校跨學科設計研究課程的創始主任。他創立了全美最大的設計週DesignPhiladelphia,並獲選美國財經雜誌《FAST COMPANY》「傑出創意人士」。

搶先試閱:〈尺度的意義〉

在現代生活中,雙眼和雙耳有極長的時間沉浸在數位傳遞的環境,包括工作、觀看影視、娛樂及休閒,但這些環境條件的物質特性,人類感官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如果尺度就是我們在周遭環境中自我定位的方法,那麼當我們無法碰觸、嗅聞、嚐到、聽見、甚至看見尺度的運作,會發生什麼結果?

尺度並不單單被用來測量周遭事物的大小或輕重,它更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概念框架。我們塑造了尺度,而尺度也塑造了我們,但我們卻很少留意到這點。為了在劇烈動蕩的世界中生存,唯有深刻理解「尺度」這個概念帶來的奇詭糾結,並以之思考與行動,或許才是最好的策略。

應該很少有什麼東西比「尺度」這個概念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了,不過,它也可能屬於我們注視越久就越感到迷惑的那種東西。通常一提到尺度,最簡單基本的含義就是把它當成估量物體大小的一種方式。

《劍橋大字典》將「尺度」定義為:「一列數值,用來作為一套衡量或比較事物的系統。」對許多人而言,尺度就是用來組織訊息、蒐集事實的一種工具罷了。

音樂家所理解的尺度,是一組特殊的音符組成架構;都市計畫員藉著尺度來區分地理上的小單位,企業把規模尺度當作衡量產量或銷售量的工具。而尺度這個概念的彈性,讓它既可有效地應用於物質屬性(如長度、質量、溫度),也可應用在不太能準確測量的事物(如頭痛、迷戀等)。

尺度讓我們掌握了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說,日曆和時鐘標示著月分、小時和分秒,讓我們安身於連續不斷的天文周期或一日的循環之中,而地圖和指南針則讓我們找到了空間定位。這些尺度工具曾經扎扎實實納入了我們的知覺,讓我們以為線性的時間、周而復始的日子以及基本方向,都是物理世界自然組成的一部分。實際上,尺度只不過是一種人為的建構,是我們把它加諸於眼前的事物之上,讓我們的經驗變得有意義。

※感知脫離

最近我掃描了筆記型電腦的硬碟,得知它存放了超過一百八十萬個檔案。這些東西到底是些什麼、怎麼累積起來的,我一無所知。不過直到幾年前,我才知道「十億位元」是什麼意思,而現在我的硬碟即將奔向一萬億位元了。我的筆記型電腦存放了幾萬筆家人的照片、錄影片斷、抵押契據、護照申請單、音樂、書稿、密碼、做了筆記的電子書、健康檢查紀錄,還附帶了筆電本身的應用程式、作業系統⋯⋯還有其他鬼才知道的東西,而且數量還在持續攀升中。

而這樣的便利之處就是,我過去二十年來的作品不再塞滿地下室的空間,沾滿塵埃。成群的檔案圖示依序排列在電腦螢幕上,取代了快要撐壞的硬紙箱。這就好像物質性的東西被分解成眾多的一與零……以及開機和關機。所有東西都在指尖的一點輕而易取,不再是原子與分子的排列組成,而是由電子與程式碼的共享基底所建立起來的。此外,它們全被塞進一台輕薄的機器,而這台機器甚至可以毫不費力地滑進牛皮紙做的文件夾。

我數據人生的足跡正不受控制的膨脹,而就在此刻,令人驚奇又吊詭的是,筆記型電腦的尺寸還在持續縮小,簡直難以置信!我的每一台新筆電都朝向容量更大而體型更加小巧的趨勢發展。大還要更大,但就某種角度來說,卻又越來越小。大小及尺度的概念已經慢慢脫離我們對事物的感知。

這些轉變不光是科技的革新,還引發了出乎意料、有關存在的問題。例如,我的著作生涯以及大部分的個人歷史,它們的存在形態都不再是我能看見或者觸手可及的東西了。有個想法開始在我心頭縈繞不去:我無法碰觸、無法看見它了!我的數位人生有可能在電光石火間,或某次的磕碰下就消失殆盡嗎?而這一切的喪失對於我生而為人,又意謂著什麼?

※十億位元有多重?

就幾乎每個人類生存的面向來說,直到晚近以前,那些表現了我們勞動操作及個人生命的東西,我們都還可以輕鬆度量它們的分量與大小。我們可以用雙眼打量檔案櫃的尺寸,把它們抬起來惦惦重量,聞聞那散發著霉味的故紙堆,作為揣想它們年歲的線索。而如今,這些迴路和電子以某種陌生的方式形塑了我這個人,而且成為我經驗的一部分。我好奇忖度著,十億位元到底有多重?

像電子郵件這樣摩登的數位處理方式,打好一份訊息,點擊「送出」,它便掉進輸送管而飛往收件者的信箱。整個過程看似直接而明確,其實邏輯上顛覆了一般常識性的理解。一封電子郵件透過封包交換協議寄達目的地,是把送出的電子郵件細細分切成小部分,分散到多個網路伺服器的出入口,繞著全球飛躍,然後重新集合到另一端去。這類相對易懂的通訊服務多不勝數,卻遠超過大部分心思簡單的操作,而封包交換協議只是其中之一,它跟飛鴿傳書已然大不相同。

我們的通訊方式隨著郵戳信件演進到電子信件,也有所變化。如今,一個在職專業人士一天內收到超過一百封電子郵件已經不足為奇,這是以往紙本郵件年代不曾發生的情況。媒介的轉變促發了新的行為(熱心過頭的副本傳送、永無止盡的對話串,以及垃圾郵件),我們在其中載浮載沉,搞得我們非得質問它是否真的把我們變得蠢鈍而麻木。

規模尺度的轉變——變得毫無重量、而且看來不費成本——讓社交行為發生了雪崩式的變化,而我們越來越明瞭,那種無所不在的媒介,正在扼殺我們專心致志、完成工作的能耐。

假使尺度規模的詭異出奇只出現在筆記型電腦和桌機的運作,我們大可置之不理,就當它們是科技方面的怪東西。但是,我那台筆電的窘怪之事,還只是尺度板塊大挪移現象的冰山一角。許多人都體驗過類似的經驗,只是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看出來。更嚴重的是,我們面臨的崩壞局面是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它們比起筆記型電腦容量的不足,或是電子郵件遇上的挫折,更加巨大而且無垠。

▶▶ 閱讀更多 漫遊者文化 傑默爾.洪特(Jamer Hunt)《重新丈量世界:二十一世紀數位時代知識論》

 
賞瀑布遠眺蘭陽平原 肉腳也能輕鬆攻頂的猴洞坑
宜蘭最有人氣的打卡點猴洞坑瀑布,向上攀爬不到10分鐘就能攻頂的輕鬆之旅,不一會兒就能站在瀑布頂端一覽蘭陽平原的風采,一面吸收芬多精一面讓清澈溪水沁涼雙腳,心情不自覺都開闊了!

Just my luck. 不是說自己很幸運
大家應該很熟悉luck這個字,意思是"運氣"。Good luck這字也經常出現在日常口語中。但如果聽到有人說Just my luck. 千萬不要誤解,以為那是說自己很幸運,意思剛好相反,有一點自嘲地說"我一向就這麼倒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