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蔡長峰 | 每天進辦公室,都讓人好洩氣、好無力, 主管總是對我咆哮、斥責,對工作雞蛋裡挑骨頭, 要我一再修改,額外的工作加了又加; 同事們自掃門前雪,不敢幫忙就算了,卻還有人中傷我, 每天早上醒來,我都問自己:還要繼續做這份工作嗎…… 去年4月藝人楊又穎因長期遭到網路霸凌、匿名誹謗、謾罵及抹黑,不堪其擾,最後不敵憂鬱症而自殺;不久後又發生一起震驚社會的霸凌事件,在燒肉店工作的張姓女員工,因被謠言誣陷,被指控偷走店內的啤酒,為了表示清白而選擇服藥自殺。諸如此類的言語霸凌事件在近年層出不窮,這些非直接拳腳相向的言語暴力,常帶給被霸凌者莫名的心理壓力,其傷害更勝於肢體受傷。當自己或親友遇上了職場霸凌,該怎麼面對,避免憾事發生? 六成上班族 曾遭受職場霸凌 以往霸凌事件常聚焦在學童身上,因學童可能同時遭遇肢體及言語的霸凌,親友較易注意到他們身體上受的傷害,易讓人產生「霸凌只會發生在學童身上」的錯覺,其實大人在職場上遭受的霸凌不亞於小朋友。 成人霸凌的方式及顧慮的面向不同,以致大人若遭受言語霸凌,常只能心酸往肚裡吞,情況嚴重者就開始出現身心不適的反應,比如失眠、掉頭髮、情緒低落、憂鬱,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聯合心理諮商所執行長陳凱婷表示,一旦經歷過霸凌的負面經驗,如果自己未調整好及適時有醫療專業人士協助,被霸凌者可能終其一身有無法抹滅的陰影。心理研究顯示,若孩童時期被霸凌,其情緒困擾與社會適應不良可能會持續影響至成年,會出現嚴重的情緒憂鬱與低自尊。 2014年,臺北市衛生局曾針對國內1539名20∼55歲在職的民眾進行「職場心理健康暨職場霸凌調查」,發現逾六成上班族曾遭遇職場霸凌及潛在受霸凌。其中18.6%的民眾有中重度心理困擾,職場常見霸凌又以言語謾罵、行為和人際關係霸凌為最大宗,常見例子如下: ●公開或私下對被霸凌者咆哮、羞辱、威脅。 ●試圖貶抑被霸凌者個人、地位、價值與潛力。 ●以各種方式鼓動同事孤立被霸凌者,把被霸凌者邊緣化,忽視、打壓排擠及冷凍被霸凌者。 ●無故要求被霸凌者離職或退休。 ●剽竊下屬的工作成果與功勞。 ●對被霸凌者吹毛求疵,故意在小事上為難。 只因價值觀不合 活該被霸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北投門診部資深心理師柯書林表示,只要有人相處的地方必然會發生「競爭」的現象。每個人的外貌、表達與思考方式不同,霸凌的人看被霸凌者某些能力特質沒辦法跟上,就覺得不順眼,其餘的人為了跟隨主流,也不太敢關懷他們,深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凌者。這些被霸凌者可能只是與其他人價值觀不合,或許某方面很優異,但相對人際相處的能力可能偏弱。 人存有一種奇妙的現象,越和自己投緣的人,越容易變成自己人。有些人容易將與自己不相像、不投緣的豎立成敵人,然後連結「和自己投緣的人」,去對抗那些「不是自己人的人」,長年累月的向他們施壓,形成固定的強弱關係。柯書林心理師提到,職場霸凌大部分為精神層面,輕微的就是負面的言語,最可怕的是團結起來,孤立被霸凌者,將他邊緣化,一直讓他在狀況外,甚至讓大家把他當幽靈。假如被霸凌者想翻身,就得聯合更多的力量跟資源將霸凌者打回原形(下一篇報導會以案例方式,請心理師建議被霸凌者如何妥善回應)。 感謝聯合心理諮商所執行長陳凱婷審稿 延伸閱讀:半澤直樹的壓力,上班族你也有嗎?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5年3月號實體版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