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臺好戲》作者林今開擔任記者期間,曾大半採訪當時擔任糧食局長李連春的新聞,幾度在李局長以智慧與技巧導演的「米戲」中擔任演員而渾然不知,直到劇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經意中「身為一幕喜劇的角色」。李連春為厚植台灣農業及百姓生活溫飽,有著不惜犧牲自己官位,也要導演一齣齣米戲的氣度,著實令人欽佩!
節選自《連臺好戲》〈李連春的連臺好戲〉
鴻門宴
一九四六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週年紀念,李連春由臺灣糧食局副局長升為局長,沒多久,他邀約我到臺北大圓環食攤上吃午餐。他一向是「草根」作風,這場面在他不算寒傖,使我詫異的,倒是主客來自東京盟軍總部的一位美籍專使,除請我和幾位新聞同業作陪外,特意指定這位專使就圓環邊板車隊中,隨意挑選一名車伕為特別來賓,被選上的是個山東大漢,他顯得很窘,好像木凳上長出
了刺兒,屁股扭個不停。李局長看在眼裡,便走過去輕拍著他的肩膀道:「老哥,別客氣,儘管吃,今天糧食局請客。」
東京使者顯然欺我語言不通,竟用英語對隨員說我長得好瘦小。說的倒是實話,我素有「小麻雀」之稱,尤其跟身邊這位山東漢一比,想必更加縮水。那漢子食量可真大,也太難為他,食攤上的碗那麼小,他只扒兩三下,碗就空了,李局長趕快叫夥計替他添,當他吃完第九碗,起立稱謝告辭,李局長也不強留,因為主客的注意力早已移聚在我身上。他正睜圓碧眼,好奇地看著我一口一口地細嚼慢吞,看得直搖頭、擺腦、喘息、嚥口水,像是他在吃著。我吃完三碗飯,放下筷子,他才鬆了一口氣,舉起大拇指,連聲喝采,然後登車而去。
傍晚時分,李局長在辦公室約見我,他鄭重地對我說:今午那位板車伕和我替臺灣解決了一項外交上難題。原來這是他主導的一臺戲。緣因日本在大戰中物資耗盡,民食奇缺。麥克阿瑟將軍透過我國外交部,商請臺灣省政府讓售一批白米接濟日民。上任不久的李局長奉到中央指令,卻表示一萬個不同意,理由是:戰後臺灣元氣未復,無餘糧可濟鄰國之飢。
省府有關官員著了慌,紛紛苦勸李局長:現今麥元帥正當紅,與我中央首要關係至深,我們自家有什麼困難,只消縮一下腰帶就過去了,麥元帥的面情多少要賣一點。接下去是一句警語:「李局長,你這新官得來真不易呀!」
李連春一再搖頭。他說:「日本吃了五十多年臺灣人的血,還嫌不夠嗎?中國抗日最早,久,為盟國犧牲了幾千萬人這交情還不夠嗎?」他手指著自己胸脯說:」我不能為了官位,叫臺灣同胞再為日本人縮褲腰!」
此語一出,沒人敢再吭聲。麥帥果然碰不得這條臺灣小釘子,心裡很不服氣,於是派了一位專使來到臺北,顯然是有備而來的,手中帶一份關於臺灣人口和糧食的情報文件,他辭婉而氣壯地質問道:「李先生,請教這一份情報資料靠得住嗎?」
「佩服,佩服!很正確。」李連春瞧一眼,立時笑道:「這份臺灣人口及糧食的統計資料比本地有些機構做得還正確,不過呢,盟軍總部對中國人的腸胃情報錯得太離譜。將軍,且慢焦急,咱們中國人以食為天,先請將軍出去吃一餐,大家吃飽了,好商量。」
糧食局迅速展開舞臺作業,定名為《鴻門宴》,戲臺設於九流三教集散之地—臺北大圓環。安排演員:一個板車伕和幾位新聞記者。為加強戲劇的氣氛,指定我坐在山東大漢旁邊,一大一小,造成強烈的對比。有一點很意外,那位東京專使不把吃九碗的板車伕看在眼裡,認為那無啥稀奇,倒是我這個「小麻雀」也吃了三碗,才使他大吃一驚,於是打道回東京向麥帥報告:「臺灣真的也缺糧。」這一樁涉及中、美、日三國的外交折衝,終於在臺北大圓環邊上粗碗殘碟間圓滿解決。
雖然以喜劇收場,我仍然責怪李局長未事先告知。李局長卻另說一套道理:「假如事先說破,你不可能吃得那麼自然,恐怕這臺戲給演坍了,小林,為國家著想,請你委屈一下。我李連春保證,不出兩年,臺灣必有多餘的食米外銷各國,你等著瞧吧!」
在《連臺好戲》林今開戲謔的文章背後,其實有更多對人性、「真實」的觀察──台灣史學家、前《台灣日報》記者王御風專文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