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立國、技術為本」將是新政府對台灣經濟發展模式的中心思維,其含有五大創新產業和聚落之的發展計畫。總統當選人蔡英文3月起密集參訪相關產業,與業者有下列談話關鍵字:產業整合、國家隊、台灣隊、國家戰略產業、農地銀行、投資銀行、國艦國造和軍民合作等。由於該等事項需要政府強有力的行政導向和支持才能推動,因此產業政策應運而生。在計畫經濟中,產業政策在促進某特定產業的生產、投資、研發、近代化和產業重組,亦即「國家資源傾斜配置」,形成大企業體制或財團,因資源分配重此輕彼,也抑制其他產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能引導資源做最適當配置,但在市場失靈下,產業政策則有導向的作用。
此外,在國際競爭力方面,「靜態」比較利益理論認為,一國應專注生產其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產品和出口,例如,海島國家的日本出口生魚片;而「動態」比較利益理論則認為,經由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制定各項政策和策略,以迅速有效反映國際經濟的變動,帶動某特定產業的發展,形成動態比較利益優勢。例如,工業化國家的日本出口汽車等。
因此,產業政策兼具市場機能那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導向那隻「看得見的手」,而現實經濟社會的運作中,大體上是這左右雙手相互依存,「官民握手」共同促進經濟發展。
產業政策的實施因資源稟賦相差而異。日本資源相對稀少,為使經濟快速成長,二次大戰後的產業發展,大體上採行「統制經濟」制度。當時的產業主管機關為通商產業省,擁有強大行政指導權限,引領日本經濟高度成長,在國際上被嘲諷為「日本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司令台,廣泛行使「許認可權」與「行政指導」,以政府金融體系之融資、預算補貼和補助金等作為主要的推動力量,主導產業政策。
去年台灣出口前四大工業產品,電子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造、化學品和機械等合計占總出口約56%,顯示台灣科技產業有發展的潛力。如今,新政府再以「技術為本」發展五大創新產業,將有助提升台灣工業產品之國際競爭力。惟因該項計畫,一則本身工程浩大,二則投資環境複雜,需要新政府制定一個合適的產業政策,而下列二項策略似可成為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驅動力。
其一,對內策略:強化產業聚落,減緩產業外移。例如,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就有近百家廠商進駐,可推動形成智慧機械聚落,激發彼此在地共創事業遠景。其中,有某科技公司專業生產機械關鍵零組件和產業機械,並與學術界共同研發和提供機械碩士論文獎,培養國內優秀之機械工程人才,不斷尋求創新,堪為科技在地生根之典範。
其二,對外策略:依比較優勢發展、拓展經貿疆域。企業對外拓展,不管是成本考量、技術考量或市場考量,都希望最後能壯大自己。例如,台灣某全球化科技集團,依其比較優勢,找尋全球合適的投資對象,亦即,考量成本和市場的就到新興市場投資,而考量技術的就到科技先進國家投資,對於技術輸出的對外投資則慎思熟慮。其營運據點遍及亞、歐、美三大洲,有「台灣的成吉思汗」之稱,其對外經貿成果有助推動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一個完善的產業計畫需有政策配合,但貴在推動。新政府或可責成一個公開、透明、強有力的推動單位專司其職。
(作者是國立台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李勝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