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對外投資的監管,已經歷時半年多,出現了一系列連鎖效果,並且引發了海內外的關注。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7年上半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達到48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8%。可以拿來對比的是,自2008年開始,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進入了「快車道」,對外投資規模在2016年創下1701億美元的最高紀錄。
過快的,對外投資已經造成了資本外流,進而給人民幣匯率、中國國內金融穩定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監管政策的收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
為何管?外儲下降過快是直接原因
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中國外匯儲備由3兆9932億美元下降至2兆9982億美元,跌破3兆(萬億)美元大關,縮水了25%。
國家外匯管理局曾對媒體表示,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動主要有四個因素: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而其中,「人民銀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看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用掉如此之多的外匯儲備,在世界經濟歷史上絕無僅有。
「1兆美元是什麼概念?」余永定說,一個直觀的比較是,IMF可動用的全部資源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增加了三倍,但也才達到6600億美元。歐元區為處理歐洲主權債危機所能動用的資金總共為7000億歐元。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所有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所消耗的資金總額也就是3500億美元。
儘管一些官員學者認為外匯儲備快速縮水是「藏匯於民」的結果,余永定和研究團隊提出,不排除「藏匯於民」的成分,但外儲縮水在很大程度上是套利、套匯交易獲利平倉和資本外逃的結果。
壓力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達到頂點。當時,市場普遍預感,外匯儲備將會跌破3萬億美元的整數關口,這被視為「重要心理防線」。
監管口徑從此時開始收緊,打擊虛假對外投資是其中的監管重點。
2016年12月初,新華社發布的《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稱,已密切關注到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其中特別指明,「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夥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風險隱患。」
跨境資本持續快速流出,很容易導致國際收支失衡,加大了經濟金融平穩運行風險。
近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提到,「既防『黑天鵝事件』,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灰犀牛」成為近期被頻繁提及的熱詞。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提出。在她所著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以重達兩噸的灰犀牛來比喻發生概率大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楊國中近日撰文稱,此前外匯儲備的下降及匯率的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市場主體的恐慌,容易造成「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資本加速流出-外匯儲備下降-貶值預期進一步強化」的負向循環。
而這種資本外流導致的負向循環,正是當前威脅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一頭「灰犀牛」。這也正是對外投資監管升級的重要背景。
誰被管?海外併購明星被重點排查
如果說2016年末的風險預警只是常規動作,2017年6月則開始有針對性的重點排查。
6月22日早間,萬達系多支債券突然出現大幅下跌,A股的萬達電影也大幅跳水,上午收盤該股股價跌幅達9.87%,逼近跌停,隨後萬達電影臨時停牌。
同一天,復星集團A、H股也同時暴跌。其中復星醫藥A股收跌8.02%,港股收跌5.92%。
很快,萬達「股債雙殺」的原因被挖掘出來。據《財新》消息,銀監會大型銀行部要求部分銀行提供對海航集團、安邦集團、萬達集團、復星集團、浙江羅森內里投資公司的境外投資借款情況及風險分析,並重點關注所涉及併購貸款、內保外貸等跨境業務風險情況。
此次據傳被排查的海航、安邦、萬達、復星等都是近年海外併購非常活躍的「明星企業」,而浙江羅森內里也因4月剛剛收購義大利AC米蘭足球俱樂部而聞名。
這些海外併購的「明星」,在最近幾年都進行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海外資產「買買買」。這種印象也在胡潤研究院6月發布的一份《2017中國企業跨境併購特別報告》中得到了驗證。
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併購交易跨越式增長,中國企業已經宣布且有資料可查的海外投資併購投資交易達到438筆,較2015年增長了21%;而累計宣布的交易金額為2158億美元,較2015年大幅增長了148%。
其中,海航成為去年最活躍的買家,在排名前100的大交易中,海航占了4筆,其次是安邦、萬達和洛陽鉬業,分別有3筆。
梳理這些企業的海外投資項目可以發現,投資領域多集中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等領域。
早在今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表示:「(海外投資)有一部分實際上跟我們國家對外投資產業政策要求是不符合的,比如說投一些體育、娛樂、俱樂部之類的東西,對中國沒有什麼太大好處,同時在外面還引起了一些抱怨。」
這其中,購買國外足球俱樂部引發的爭議最大。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很多足球俱樂部的購買溢價高,但虧損嚴重,二者矛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至今,至少12家海外足球俱樂部的股權被中國資本收購,總投資超過150億元人民幣。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說,房地產、酒店、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海外投資,不能簡單化地判斷這些投資不合理,畢竟投資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不能絕對反對。但從歷史經驗看,這些企業也許能從國外掙到錢,但基本不會回流國內。即使能回流,這種行業利潤回報也不是很高,甚至反過來可能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金融穩定。
專家:非法轉移資產現象 相當嚴重
「在企業對外投資過程中,有一些不合理溢價,本來值10個億,結果花了20個億去購買,會讓人懷疑這種收購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屠新泉認為,資本轉移不是太好鑑定,也不容易監管,但這種現象已經比較嚴重。
余永定表示:「從企業外部很難判斷是正常資本外流還是資本外逃,但幹這些事的人心裡是清清楚楚的。」
資本外逃的另一個途徑是一些企業往往利用「內保外貸」繞過海外投資的相關監管政策。
所謂「內保外貸」,通常是以境外平台公司為借款主體,以境內資產作為抵押,向境內銀行申請內保外貸,繼而在債務違約的情況下,透過境內擔保行對外履約,從而將境內反擔保資產轉移至境外。
對於一些在國際市場上信用評級低或者沒有企業信用評級的企業來說,內保外貸是一種簡便快捷、低成本的融資工具,而且也可以繞過國內監管部門關於對外直接投資的監管政策。
余永定在近期與北大匯豐海上絲路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余明合寫的一篇《內保外貸中的資產轉移隱憂》文章中,對這一監管遺漏表示擔憂:在目前形勢下,部分企業仍可能會利用內保外貸的通道轉移境內資產。
「必須建立相應的一些政策,使得外逃資金受到阻礙。」余永定以國企海外投資為例稱,海外資產到底有多少,錢是不是花在蓋工廠上,什麼時候能夠盈利,國家應該掌握企業的海外資產狀況。
在余永定看來,除了監管手段欠缺,態度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咱們的統計根本不包含非法的資本外逃,我們到底承認不承認存在著嚴重的資本外逃現象?」
余永定和余明在前述文章中提出,「根據中國國際收支統計中連續多年的鉅額誤差與遺漏,以及海外投資頭寸中的中國海外淨資產增加和同期累計經常專案順差之間的龐大缺口,我們不得不懷疑非法轉移資產的現象是相當嚴重的。」(中國新聞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