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六年,聯合報系民調中心發布兩岸新世代調查,折射出很多問題,上海交大教授張國良讀後有以下思考:
對大陸「進步」的理解 側重經濟
一、關於台灣青年的大陸印象
1、就「大陸是進步或落後」而言,相比十六年前,台灣青年的評價高了許多,從二千年的五成三,躍升至二○一六年的近八成三。這期間恰值大陸經濟起飛,這一變化可謂理所當然。但與此同時,就「大陸整體印象好或不好」而言,選擇「好」的人數比率,只從二○○○年的四成二,略增為二○一六年的四成六,可謂微乎其微。
一方面,大陸的「進步」獲得高度肯定,另一方面,「整體印象」卻幾無改善,看似矛盾,然必有道理。看「大陸是開放或保守」、「大陸政府是清廉或貪腐」、「大陸政府有效率或沒效率」等調查,增加比率都較低;顯然,台灣青年對大陸「進步」的理解,側重經濟發展,而非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比較積極的評價,只限於「有效率」一項,另兩項重要指標「開放」、「清廉」,都不理想。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整體印象」不佳了,因為,十六年來,大陸的整體發展是相當不均衡的,重視經濟、科技的成長而忽略政治、社會改革。
台灣青年 傾向「統一」的人大降
2、近年大陸政府念茲在茲的希望是通過加強兩岸交流,爭取台灣民心,但從結果看,不得不說,事與願違。
調查顯示,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民眾「友善」與「不友善」比率,呈現一比二的態勢,說明台灣青年對大陸政府非常不放心。儘管十六年前無此選項,不能比較,但以下資料足以印證「漸行漸遠」的嚴峻現實。
從「希望兩岸狀態」來看,十六年來傾向「統一」的台灣青年大降,傾向「永遠維持現狀」和「獨立」的人數比率各自來到約四成,此消彼長。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亟待反思。
與對岸接觸增多 關心反而減少了
二、關於台灣青年的大陸接觸經驗
1、接觸的增多與關心的減少
相比十六年前,台灣青年到過大陸的人數比率,明顯增加。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接觸增多了,但其對大陸的關心反而減少了,且降幅不少,達十五個百分點,可能與上述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整體印象」及其對「兩岸狀態」的態度有關,因為,「整體印象」不佳,或不希望「統一」,勢將弱化「關心」的動機,這兩部分人,分別占四成二、三成八,而「不關心」大陸消息的人數比率為五成四,相信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這一悖論,在以下事實中,也顯現出來。
與大陸人結婚意願 僅三成會考慮
2、交流願望的升高與親近程度的降低
台灣青年大多(近三分之二)肯定兩岸交流的正面意義,而現實中的交流,也確實發揮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效用,並且,願意到大陸發展的人數,由三成五增加為四成一。
但相比十六年前,對於「在大陸定居意願」的提問,回答「會考慮」的人數比率,卻下降了近七個百分點,顯示出一種疏離姿態,或者說戒備心理。
另外,對於「與大陸人民結婚意願」的提問,回答「會考慮」的人數比率僅三成,在立足於兩岸人民情同手足、血濃於水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偏低的數據。
總而言之,一個無可迴避的重大課題是,十六年來,在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的同時,何以還存在著諸多認同和情感方面不進反退的缺憾?尤其是台灣青年的動向,需要大陸深切關注,不言而喻,青年必將成為兩岸關係未來的決定性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