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遠離5大危險婦癌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80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俊誠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嘉駿 如何遠離乳癌 危險因子 郭嘉駿醫師表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有家族史(三等親以內,如果有乳癌,可能為高風險),或是與荷爾蒙刺激有關(經期很早開始,例如初經為12歲以前;或是很晚才停經,例如55歲以後才停經)。如果從未生產或哺乳過,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較高一點。乳癌的好發年齡大約為40∼60歲,不過近年來年輕型的乳癌病例也愈來愈多,不得不慎。 症狀、篩檢與確診方式 罹癌大多沒有症狀,也不一定會感到疼痛。近年來已不提倡自我觸摸檢查,而是提倡定期篩檢,因為如果能摸到硬塊的乳癌,大多已經是中晚期(不過即使摸到硬塊也不用緊張,許多硬塊都只是纖維囊腫等良性腫塊,還是要依據醫師檢查判斷)。也特別提醒,如果有乳癌家族史,40歲以上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如果沒有乳癌家族史,45歲以上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 檢查方式以乳房攝影為主,再以乳房超音波輔助,醫師判斷有異常者則必須切片化驗,切片才能確診。 如何預防 癌症在日常生活的預防方式大多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健康的生活,包括保有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不要有太大的壓力與太多負面情緒,也可以多吃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當然定期篩檢也很重要。近年來及早發現治療,能夠保留乳房的機率很高(傳統是採全乳房切除),再搭配放射線治療。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也很高。 至於纖維囊腫則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不過會增加醫師在影像判讀上的困難,建議最好在同一家醫院持續追蹤,有同樣連貫性的記錄,醫師可能會比較容易判讀。 豆製品、乳製品,YesorNo 有許多人因為「黃豆製品、山藥等食物含有植物荷爾蒙,擔心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而少吃黃豆製品」,郭嘉駿醫師則認為不用因此而不敢吃黃豆製品或山藥等食物,正常、均衡的飲食並不會提升乳癌的罹患率,甚至是素食者以黃豆製品為主食也不用擔心。除非是在沒有經過醫囑的指示下,服用過多萃取純化大豆異黃酮,才有可能超過身體能夠負擔的激素。一般食物或食品則不會吃到過量的大豆異黃酮;至於有些人認為食用乳製品也可能與乳癌形成或復發有關聯,其實只要適當食用低脂乳製品,並多吃蔬菜、飲食均衡,無須過度擔心。 孕婦罹患乳癌,如何治療 萬一孕期罹患乳癌,由於孕婦需避免接受過多的輻射劑量,輔助放射線等產後才能治療,但是等到第二孕期,通常可以做化學藥物治療,大多不會導致畸胎,可與醫師討論。關於懷孕罹患乳癌的醫療處置方式,是否必須引產,其實與懷孕週數、病情嚴重程度有關,應與醫師討論清楚。 如何遠離女性肺癌 危險因子 郭嘉駿醫師表示,女性肺癌的危險因子主要是廚房油煙,另外像是香菸(自己抽菸或吸二手菸)、炭烤食物的油煙、空氣汙染、祭拜燒香等,也都是肺癌的常見危險因子。 症狀、篩檢與確診方式 不一定會有症狀;如果有症狀,則包括持續性的咳嗽(咳嗽至少長達1個月以上,不過有許多原因會導致咳嗽,還是必須藉由照肺部X光來確認),也可能會咳血,晚期還可能會頭暈。如果醫師覺得有必要會安排照X光,發現有異常則會切片進一步化驗。現在也有低輻射高解析度電腦斷層可供3年一次常規篩檢參考,不過必須自費,還是要依據醫囑與個人考量而定。 如何預防 市面上多數口罩僅能預防飛沫或過敏原,大多無法預防可能會導致肺癌的汙染來源,只能藉由少曝露在高汙染處來降低罹癌率。減少曝露高汙染處,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少抽菸、少吸二手菸、少吸廚房或炭烤油煙、少吸入燒香時所產生的煙霧等。廚房最好設置抽油煙機,並減少油炸的烹調方式,而且在料理食物時,建議開窗使空氣流通(不過平時如果想要使用空氣清淨機,則建議最好在先關窗、室內開空調保持換氣的情況下使用)。 孕婦罹患肺癌,如何治療 郭嘉駿醫師提醒,孕婦不能照X光,因為輻射線會影響胎兒,而且也不能做低輻射高解析度電腦斷層,因為還是會有部分輻射量可能會影響胎兒。那麼如果醫師懷疑可能是肺癌,該如何檢查呢?其實如果有必要,還是可以藉由照MRI(磁振造影)來篩檢。一旦確診,第二孕期可考慮以手術切除病灶,可與醫師討論。 一般來說,倘若懷孕第一孕期發現罹癌,醫師通常會建議中止妊娠;第二孕期則可考慮處理病灶;第三孕期則可考慮提前生產。不過這個基本原則仍然可能因人而異,一旦發現罹癌,還是要與醫師討論利弊再做決定。 如何遠離子宮頸癌 危險因子 朱俊誠醫師表示,子宮頸癌是藉由性行為所傳染的疾病,危險因子包括過早有性行為、多名性伴侶,或是性伴侶有性病…等。 症狀 子宮頸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中晚期症狀則主要是發生性行為後出血,血量多寡不一定。如果平時有不正常出血,建議就醫檢查出血原因。 預防、篩檢與確診方式 在預防的方面,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為主。另外,除了盡量自己與性伴侶都最好能夠單一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也建議保險套從頭戴到尾,每次都要戴。確實戴好保險套,會大幅降低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不過對於想要懷孕的女性來說,不可能都戴保險套,因此定期做抹片篩檢很重要。一旦篩檢異常,醫師會藉由陰道鏡來做子宮頸切片,進一步確診。 國內目前補助30歲以上、曾有性行為的女性每年做一次免費子宮頸癌篩檢抹片。不過朱俊誠醫師建議,其實不用等到30歲以上再篩檢,建議21歲以上、而且距離發生第一次性行為時間超過3年以上的女性,每3年可以做一次抹片篩檢,這樣少數30歲以下的子宮頸癌潛藏族群就不容易被漏掉。此外,由於抹片的準確度大約為80%,國外也有一些學者建議30歲以上女性在做抹片的同時,也可以搭配自費做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兩種檢查同時做準確率更高。 孕婦罹患子宮頸癌,注意原則 少數人懷孕時仍可能會有子宮頸癌。懷孕時大多不會做抹片,不過第一次產檢時,醫師可能會問以前是否做過抹片,假如從未做過抹片,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做抹片;懷孕中期以後,一般不會做抹片,除非孕婦有不正常出血、近年來又沒做過抹片,醫師才會考慮做抹片(其實懷孕時做抹片基本上是安全的,萬一要做抹片時不用太擔心,只是因為孕期子宮頸比較脆弱,懷孕中後期抹片較易出血)。萬一少數孕婦抹片、切片後發現不幸罹患子宮頸癌,則要看孕期早晚決定中止妊娠或提早生產。 如何遠離卵巢癌 危險因子 朱俊誠醫師表示,危險因子包括有家族史的人、從未懷孕生育過(因為每個月都排卵,持續刺激卵巢),至於有子宮內膜異位者發生卵巢癌的機率則比別人高2、3倍。有時候卵巢癌也與遺傳、體質有關。 症狀、篩檢與確診方式 卵巢癌也經常是晚期才發現,早期沒有症狀。晚期的症狀包括持續腹脹、食慾不振、腸胃不適,不過大多不會腹瀉。卵巢癌為惡性腫瘤,大多好發於60歲以上女性,年輕女性則以卵巢良性腫瘤居多。 篩檢方式以超音波、抽血為主,癌症篩檢的健康檢查中大多會包含此項目的抽血檢查(CA125),但不一定絕對準確。由於卵巢癌早期大多沒有症狀,建議一般女性大約每年看一次婦產科醫師,做基本檢查。 如何預防 服用常規避孕藥有助於預防卵巢癌的發生,因為服用避孕藥會抑制排卵,讓卵巢有機會休息。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卵巢癌的發生大多由輸卵管所引起,所以做輸卵管結紮或拿掉輸卵管,也有助於預防卵巢癌的發生,不打算懷孕的女性、或是不孕要做試管的人可以考慮。至於曾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也稍微低一點,哺餵母乳更會降低卵巢癌的發生,因為哺餵母乳會降低排卵的機率,讓卵巢稍可休息。 孕婦罹患卵巢癌,如何治療 少數人懷孕時仍然可能罹患卵巢癌。產檢時,照超音波確認胎兒狀況之餘,也可以順便以超音波確認有無卵巢腫瘤,如果有腫瘤,醫師排除懷孕初期黃體囊腫的可能性以後,會再進一步判斷良性或惡性。孕婦不能做電腦斷層掃描,不過可以做磁振造影。假如判斷為惡性,即使懷孕,仍可動手術拿掉卵巢,通常並不會影響子宮與胎兒。化療藥物則是如果有必要仍可服用,應與醫師討論,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何遠離子宮內膜癌 危險因子 朱俊誠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危險因子也包括在沒懷孕的情況下,月經超過3個月以上才來一次(雖然不排卵可以讓卵巢休息,不過動情素會上升,又缺乏黃體素保護子宮內膜,使子宮內膜增厚、增生,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則會上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與不孕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都會稍微高一點。 症狀、篩檢與確診方式 月經許久沒來不是子宮內膜癌的症狀,而是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原因之一。不過一旦演變為子宮內膜癌,因為子宮內膜累積太厚,開始慢慢脫落,癌變的症狀反而是經血量過多(正常情況應該只有剛開始前2、3天內經血會較多)、不正常出血,甚至貧血頭暈,這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造成經血量過多的原因很多,除了子宮內膜癌以外,也可能是因為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子宮頸癌等因素所致。篩檢方式為醫師可藉由照陰道超音波來看子宮內膜的厚度,若未曾發生過性行為,則可照腹部超音波。如果懷疑有問題,則會切片確認。 如何預防 子宮內膜癌的形成,與西式的飲食習慣有關。西式的飲食包括漢堡、牛排、炸雞等,但究竟是哪一種特定食物所引起,則尚未有很明確的研究結果。子宮內膜癌大多是身材比較肥胖的女性罹患,不過不代表身材纖瘦的女性一定不會罹患。想要預防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基本方式為多吃蔬果、多喝水、少吃甜食、多運動,避免肥胖因子。此外,如果月經長時間不來必須就醫。 孕婦罹患子宮內膜癌,注意原則 無論是子宮頸抹片或切片,如果醫師判定有需要,即使懷孕時仍可做;至於子宮內膜切片在懷孕時卻不能做,因為胎兒在子宮裡面。不過因為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女性不容易懷孕(因為可能會導致不孕),所以孕婦也不用過於擔心。 朱俊誠 學歷:台大醫學系 經歷:署立桃園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 現任: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郭嘉駿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質子治療訓練-美國西雅圖質子中心訓練課程(TheSCCAProtonTherapyCenter)、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住院醫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專任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10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