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信貸支持政策刺激下,2018年12月的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增量規模均略超預期,累計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6.17兆元(約新台幣74兆元),創下歷史新高,也是連續第四年創下歷史新高。中國人民銀行昨(15)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大陸去年12月的廣義貨幣(M2)符合預期,年增8.1%,略高於11月;狹義貨幣(M1)不及預期,增速與11月持平,繼續處於2014年1月以來最低增速。
澎湃新聞報導,2018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6.17兆元,年增2.64兆元,人行副行長朱鶴新表示,16兆元的信貸投放其實都是流到實體經濟當中,人行貨幣政策對於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作出了貢獻。
華爾街見聞報導,人行表示,2018年適度增加中長期流動性的供給,增強銀行體系穩定性,增加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從效果看,提供的流動性基本都傳遞到實體經濟,商業銀行對股權和其他投資數量有所萎縮,對M2的增量產生了影響。
1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8兆元,較市場預期的8,250億元理想,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995億元。
1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人民幣1.59兆元,較市場預期的1.3兆元理想,比上年同期多33億元。
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從12月金融數據看,「寬信用」仍然沒有明顯作用,實體經濟融資仍然疲軟。
鄧海清指出,12月信貸之所以超過預期,主要是因為票據、非銀貸款,而與經濟更相關的企業中長期貸款很差,甚至居民中長期貸款也出現回落。
此外,人民幣貸款比社融中的信貸高約1,500億元,主要因為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1,500億元,這顯然不是對實體經濟融資的範圍,因此人民幣貸款存在虛高。
12月M2貨幣供應年增8.1%,增速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
路透報導,華泰證券宏觀李超團隊表示,M1增速依然存在繼續下跌趨勢,主因是三四線城市不再鼓勵貨幣化安置住房,商品房銷售增速下滑導致的貨幣活化下降,伴隨著調控政策,預計M1反彈機率較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