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本周大事,是回顧過去,因為中國國家統計局預定19日上午公布去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這次公布的宏觀數據唯一懸念,是去年經濟增長有沒有到「7」,而由這個懸念,又帶出另一個話題,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傳說是「6.5」。中國經濟已經過了高速增長階段,所以不再是以單位數、雙位數來看。現在已進入增長自然和不自然滑落階段,所以是以小數點之後的數字來看。而以去年來看,則是出現整數的「7」,還是有小數點的6.9。
中國總理李克強去年3月在人大會議上提出的經濟增長指標,是「7%左」,本來是較彈性的。按此前公布的季度數據來看,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7%、7%、6.9%。拉平來看,前三季其國內GDP增長為6.9%。所以現在看第4季是否略等於或高於7%。
在公布數據前夕有兩個說法,一是來自國家發改委,說法是預計全年增長率約為7%,與預期目標基本一致。一是來自國務院研究機構的放風,說據其掌握的數字,經濟在「年底出現回暖跡象」。按這兩個說法,去年增長很可能達標7%。
去年經濟增長達到7%,其實對中國政府來說,已經不是個純經濟指標,而成了個政治指標,同時對中國經濟界來說,已成一個心理指標,因其影響到今年的指標。
中國經濟今年也有很多懸念,目前最受關注的,是李克強3月要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看其對今年中國經濟是起是落如何表述,由之來作出調控政策誰輕誰重的取捨、結構改革誰先誰後的判斷。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最晚起草,但最容易起草的。起草得晚,是因為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開得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得也晚。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要跟進足這兩個會議的決定,來確定報告的口徑。
說最容易起草,是因為五中全會已定下「十三五」規劃的大框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在結構改革 ,而對經濟工作的總思路、大方針等都不作改動。 但問題出在兩個會議之後,各方面對今年中國經濟的走勢爭議極大。
本來有看好的,有看衰的,一點不奇怪,但一進入2016年,又來了個股市「熔斷」大震盪,來了個人民幣匯率大下挫。於是看衰成了主流,令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班子的討論稿也有表述難度,這當然也影響到對今年指標的。
經濟界對今年經濟走勢,看法兩極。其中新特點,是不看好者既有市場派學者,也有建制內專家。其中最極端說法,是不僅今年增長還會下滑,來年經濟也會處於困局之中。
而中間派主要是被認定是「新供給學派」者,他們相信有了「供給側改革」的藥方,經濟上半年還可能打橫行走,但下半年一定穩住,來年開始重回升軌。
本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經濟工作總體思路保持不變,宏觀控上也是「十二字方針」一字不動,其中「穩增長」仍然排在第一位。但現在悲觀言論更多了,相信經濟增長今年還會下滑者更多了。
於是京城之中,傳出說法,今年經濟增長的指標,一定會下調了,而且一調就是半個百分點,調到「6.5%」左右。
但有經濟學者斷言,即使如此下調,仍要在「穩增長」上加大力度,上半年度還得下大力氣,增長才能夠穩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