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拚經濟,一個月內將提出擴大公共建設計畫,並擬編跨年度的特別預算推動,鎖定軌道、治水、城鄉特色等三大建設,行政院長林全表示,我們正盤點計畫,不涉土地徵收及在國內生產者將優先做,以創造更大效益。
林全說,「錢不是問題」,不止稅收超徵,我們還有舉債空間足以支應,現在缺的是好的計畫。
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新政府已將今年定位為「建設年」,並全面盤點可推動的重大公建計畫。林全表示,如果沒有好的計畫,執行時遇到爭議才來改,致建設延宕,政院不希望再重蹈覆轍,寧可多花一點時間作上位規畫。
林全近期與交通部密集盤點,他說,軌道建設會是一大重點,一來拉平城鄉差距、二來也符合未來趨勢。其次是治水,包括水源保護與水源使用也要投入建設。第三是發展城鄉特色,使台灣成為適合觀光、享受的地方。
在建設計畫的選擇上,林全提出兩項優先。他說,「花太多錢在土地徵收上,只是將納稅人的錢移到地主,事實上是財政緊縮,而非財政擴張」。而且徵收還碰到抗爭問題、工程延宕,政府不要再掉入這個陷阱。
但跟民生有關的土地徵收則不受影響,例如滯洪池的設置對於淹水防治很有效,政府還是會徵收土地做為滯洪池,其他的「能不徵收就不徵收」。
另一個是「能夠在國內生產」,沒有進口的,對景氣擴張效果更大,這種採購的公共支出也可以優先考慮。林全強調,將在一個月內確定重大建設計畫,看是要編特別預算,還是跟著總預算走。計畫初期花費並不多,因此也可用特別預算,跨年期,剛開始經費低,後面才高。
政院高層表示,計畫若要在106年度執行,就須編特別預算或辦總預算的「追加預算」;若是107年度執行,則可編總預算或特別預算。特別預算好還是追加預算好?林全說,各有利弊,尚未決定。
林全強調,建設是軟、硬體都有,制度的改革也是建設,像公司法的翻修就是建設。他認為,台灣20年來都沒辦法邁向成熟工業化國家,一到天花板就擋住了,一定要有些方法與策略做些改變,很多是制度、軟體,一直強調出口、建設,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