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昨(十五)日公布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檢視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數據,並將台灣、中國大陸、德國、新加坡、越南、日本續列為觀察名單,並新增南韓為觀察名單。中央銀行表示,這主因是美國對台灣科技產品需求增加,與匯率因素無關,但是,我國進入觀察名單「恐成常態」。
日前央行總裁楊金龍赴立法院專題報告時表示,美中貿易爭端後,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幅擴增,有兩項貿易指標已觸及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檢視標準,未來台灣觸及美方前兩項標準,而被列觀察名單恐成常態。
央行解釋,台灣繼續被列為觀察名單的原因,是台灣對美國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達五百七十億美元、台灣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為百分之十四點七,這兩項數據已觸及美方檢視標準;央行淨賣匯約一百一十億美元,約占GDP比重百分之一點四,則未觸及美方標準。
這是台灣自二○二二年六月以來連續六次被列為觀察名單,然而二○二一年四月及十二月則連續二次均符合美方的三項標準,但當時並未被列為匯率操縱國,而是列為密切磋商名單,並自二○二二年六月起觸及標準的項目減為二項,回到觀察名單之列。
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三項檢視標準,一是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逾一百五十億美元;二是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逾百分之三;三為淨買匯金額對GDP比率逾百分之二,且十二個月中有八個月以上為淨買匯。
美國財政部報告中,也對台灣提出兩項建議:第一,密切關注非銀行的金融部門風險,包括匯率風險;第二,央行進行外匯干預應有限度,讓匯率走勢反映經濟基本面。
央行表示,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順暢,美國財政部報告中對我國央行的建議,與央行經營目標及匯率政策一致,未來雙方仍將在良好的互動基礎上,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政策等議題交換意見。
央行指出,由於AI等科技應用帶動美國對台灣科技產品需求增加,才使二○二○年後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美國第一項檢視標準,與匯率無關;台灣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居高,反映國內累積龐大的超額儲蓄。
二○二○年占比從前一年百分之十一升至百分之十四點六,二○二一年再升至百分之十五點三,主因為消費及投資都因疫情減少,疫情後占比已下降,二○二二年降至百分之十三點三,二○二四年上半年為百分之十三點四。美方的標準是百分之三。金融界人士認為,這對台灣國情而言,實在太嚴格。
至於第三項淨買匯金額上限標準,銀行外匯主管分析,美國不希望看到其他國家央行介入匯市買美元,阻升本國幣別匯率,然而央行已連續三年都是淨賣匯,阻貶新台幣匯率,符合美國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