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場合、在工作、在家庭、在愛情,「黏度」的分寸拿捏很是重要。
有時候,要「黏」。
有時候,又不能「太黏」。
記得以前有一位女同學,長得很漂亮,但有點難以親近。每次大家要出去玩,她說還要再考慮一下,同學「盧」她,她就發火──
「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耶!你們不能自己出去嗎?」
「不要常常拉著我。你們是沒有其他人可以找了嗎?」
「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一定上課要跟著你們,下了課也要跟著你們哪!」
我們就想,好,那我們就不「打擾」她了。
沒想到,某一天,我們這群人某晚一起參加派對,深夜才回到宿舍,看到她氣呼呼的坐在空蕩蕩的宿舍大廳,對我們「大發飆」!
「你們怎麼自己出去玩?留我一人在這裡?」她大吼:「你們沒當我是朋友!那我也不當你們是朋友了吧!」
後來,這位美女朋友真的完全的隔絕我們,自己沉浸到社團去了。有趣的是,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這位美女同學一直都覺得我們這群人是「書呆子」,以前就不屑和我們在一起,她經常和另一位學姐嘲笑我們,學姐和她鬧翻後,告訴我們這些事。
於是,我就有了這個「領悟」。
愛情的失敗,五對有兩對是「黏度」不對,但,黏度不對,真的是你的「錯」嗎?
約她出去,她說:「我想要自己的『空間』,讓我自己獨處!」
你慫恿,看,這場活動很有意思呢?
來參加看看吧?
她怒吼:「別管我!我有自己的事!」
等到都訂位了,不再留她的位子了,她卻說:「你們都讓我自己孤單一人!」
「你們根本沒有當我是你們的朋友!」
「你們故意排擠我!」
為何會這樣?
這是值得思考的。
一開始,我們會以為,這個人只是「主觀」一點而已,「或許她的世界以她為中心,所以無法順利融入團體。」一開始我們是這樣想。
所以,當我們小心翼翼的去探索她,卻又更迷惑了;我們發現,她似乎沒有固定的想法,「或許,她以自己為中心,又比較隨興一點,所以不知道自己今天會『想去』或『不想去』。」
於是,我們更進一步、更小心翼翼的去配合她,直到最後,終於搞清楚──
「原來,她永遠都是站『反邊』。」
也就是說,你今天找她,她就說她需要空間。
你不找她,她就罵你放她一人太孤單。
那,如果是你,到底要找她,還是不找?
到底要「黏」,還是「不黏」?
愛情的失敗,五對有兩對是「黏度」不對,但,當「黏度」達不到對方的要求?也別太自責、太在意,因為,不是你太黏或太不黏的問題,「黏度」根本就只是一個最佳的分手藉口罷了。
(圖片來源:marc falardeau l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