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室vs建構教室 很快的,下週就要開學了。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是開心的?還是痛苦的?大人們常常以自己的經驗認為學習是痛苦的,而且不吃得苦中苦,怎麼能得到甜美的學習果實,來逼迫孩子努力學習,以至於孩子也覺得學習很痛苦。然而,雖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的成功都要付出努力的代價,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其實我們更應該去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率的學習,而且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種樂趣來自於你若主動學習就能感受到學習成果的快樂,它不是任何外在獎賞所能取代的,而是你在求知的過程中就能得到的一種愉悅的精神慰藉,有點像《企鵝的故事》裡面,廢寢忘食去尋找在寒冷北極中除了藍色、白色和黑色以外,究竟還有沒有別的東西的小企鵝,最後發現了橘色的科學家的帳篷,這種發現的樂趣,就是孩子主動學習得到的果實,它能支持孩子克服艱困的學習歷程,享受學習的愉悅旅程。 所謂的建構理論主要強調知識應由學習者建構而來,而非大人填塞給孩子。「在建構的方法中,我們看的不是學生可以重複什麼,而是他們可以衍生、證明和呈現什麼」。以下列表呈現傳統教室和建構教室的不同。希望在邁入新的學期之前,能提供讀者們思考的新方向。 傳統教室 | 建構教室
| 課程著重片段,強調基本技巧
| 課程著重整體,強調大的概念
| 強調既定的課程
| 高度重視學生的問題
| 課程活動著重在課本和練習本上
| 課程活動著重在第一手資料和操作的素材上
| 學生被視為「一張白紙」,訊息由老師傳達給學生
| 學生被視為是衍生世界理論的「思考者」
| 老師普遍用授課的方式,將訊息傳達給學生
| 老師普遍用互動的方式,帶學生認識環境
| 老師尋找正確的答案來評估學生的學習
| 老師會尋求學生的觀點以了解學生的理解,並作為下一階段學習的參考
| 學生學習的評量與教學分開,而且幾乎透過考試發生
| 學生學習的評量伴隨著教學發生,透過老師對於學生工作的觀察,以及學生呈現的檔案
| 學生主要獨自學習
| 學生主要在團體中學習 | (表格內容摘譯自《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ASCD出版)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學得更好,那麼我們應該要更加關注孩子學習的方式。與其培養孩子成為訊息的接收者,倒不如培養孩子成為訊息的思考者。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任何一個孩子、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思考的能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