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期的「藥物族群」之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是生醫產業第2部曲的「醫材族群」。它同樣是台股生技產業中另一塊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獲利」兼具「成長性」的特性,讓不少法人機構愛不釋手,全球各醫材領域龍頭廠商,不論微創器械、血糖機、洗腎器材,像是嬌生、亞培、羅氏等,都是耳熟能詳大廠。
營收、獲利波動度小
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醫材股大部分營收與獲利的波動度都比新藥公司來得小,相對的財報預估掌握度也會較高,不過基本上廠商心態也較為保守,因此買土地、擴廠與新產線計畫背後,往往象徵著公司有拓展新市場意圖或是接到新訂單,所以,擴廠與擴產線計畫可視為評估公司未來成長性的一大指標。
從研發門檻高低來嚴格細分,最具有研發能量的高階醫材公司,主要鎖定研發的是第3類(侵入性)高階產品專利,藉由銷售專利給全球大型醫材廠商來收取權利金,或是藉由共同開發合作,享受前段成本分擔與未來產品銷售分潤。
另外,有部分定位為通路代理商,搭配原開發廠商的賣斷或寄售的銷售模式認列營收,這些都是醫材廠商的商業獲利模式。
明顯的可以觀察到,跟新藥族群比起來,這類醫材族群容易看得到營收與獲利,一般中長線投資人除買起來比較安心外,甚至每年有部分股息與股利所得進帳穩定現金流,同時也適合大型投資機構的平衡性投資組合,堪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首選族群。
提到醫材,投資人要先了解依照產品對人體的侵入性、安全性,從美國衛生主管機關FDA 510K的標準分類,主要分為3大類醫材。
「第1類醫材」屬於一般最基本的低風險管制,像是體溫計、血壓計、紗布…等體外耗材,只要查驗登記產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就可以上市,相對的,這類公司的研發能量較低,進入門檻也最低。
「第2類醫材」方面,FDA對特定產品增加了強制性的標準,屬半侵入性的中度風險性產品,像是骨釘、骨板、血管夾、隱形眼鏡、侵入式導管…等,上市後要有監督程序,有部分醫材需要收案做臨床驗證其療效,具有一些研發能量與產能規模的進入門檻。
而歐洲主管機關還依安全性與侵入性程度,將第2類醫材分為「Ⅱa」和「Ⅱb」,愈繁雜的過程顯示進入的門檻愈高,全球醫材產品大約有50%歸類在此類。
「第3類醫材」屬侵入性醫材,且長期放置於體內,具有免疫排斥等高風險性,像是心臟支架、骨填充物、心律調節、人工關節、人工瓣膜等相關醫材,由於需要臨床收案試驗,且研發時間較長,產品開發計畫完整度與上市前審查都有標準規範,相對價值性比較高,進入門檻最高。
穩定型醫材股利穩定
在法人評價層面,投資人可從大方向來看,整體醫材族群大部分都是依照本益比做評價,一般穩定型產品,像是第1類醫材的血壓計、體溫計,由於太穩定了,市場給與的本益比頂多落在12倍至15倍,公司突然有大訂單或類似新產品帶動高成長的話,也頂多到18倍左右。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8/5/4 No.1091】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