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執政即將屆滿二年,攤開期中考的成績單,確實有不少經濟數據表現相當亮眼,尤其台股指數站上並守穩萬點關卡、出口成長頻創高峰、勞工薪資持續上揚等三大政績,就數字表現而言確有亮點,但如何讓人民有感,是蔡政府目前最需要重視的當務之急。
首先看台股,台股曾有段時間股價指數表現欲振乏力,成交量呈空前低迷,蔡政府上台以來,對提升資本市場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推動當沖降稅等措施,而台股順著國際情勢好轉,加上自己的努力,去年5月23日攀上萬點,迄今都能維持在萬點以上。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台股萬點可能成為常態」,坦言之,要說蔡政府在經濟面上有何好表現,熱絡的股市絕對可以排在第一位。
但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資本市場,也做了許多新的修正,讓台股後市發展形成壓力。以香港股市來說,開放無營收、獲利的生技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積極招手吸引台灣生技公司赴港掛牌。顧立雄對此指出,上市櫃條件及門檻台灣不比香港弱勢,台灣更有生技股聚落,這些頗具針對性的做法,是否會形成磁吸效應,影響台股,是必須注意的課題。
國內經濟數據也端出亮眼成績單。以最新公布數據來看,經濟成長率2.86%,是近三年新高;3月失業率3.67%,為16年來新低;今年3月出口金額299.9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6.7%,重新站回二位數成長,累計1至4月,出口金額1,064.7億美元,規模為歷年同期最高紀錄,較上年同期增加10.5%。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特別強調,我國經濟自2016年下半年出現反轉,2017年增率為2.86%,今年第1季更達3.04%,經濟情勢已脫離「悶經濟」泥沼,且實質每人GDP增幅也逐年增加,2016年較上年增加7,885元,2017年則較上年大幅增加18,121元。
政府也很清楚,這波成長是搭上國際經濟好轉的順風車,但是數字背後藏著隱憂。今年開始整體國際情勢雖呈現正成長,可是力道已經變緩,如果持續把成長希望放在占GDP七成的出口上,未必是上策。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大任說,我國今年第2季受傳統淡季影響,預期表現略遜第1季,但中美貿易仍存在市場風險,加上近來智慧型手機成長力道不足,是否對我國今年出口造成影響,需要保持關注。
因此蔡總統、賴院長從去年底開始就主張要拚內需,把刺激國內的消費當做今年經濟成長的主軸;而內需牌最大的特色,是和每個人的連結更密切,因此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果實,有沒有落入民眾的口袋,更讓許多人都睜大眼睛來看。換句話說,政府要處理的經濟問題,不只是成長,更重視平均。
同樣的邏輯思惟,也展現在政府搶救低薪的過程中。日前賴揆一席「勞工平均收入將近5萬元,創下新高」的話,聽在多數民眾耳裡卻是滿腹苦楚,紛紛為自己「拖累」平均數據感到抱歉。不僅因這個數字,包含本薪、按月津貼、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平均數字還可能加計極高薪資者而被拉高,導致市井小民普遍無感。
如果單看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去年平均39,953元,年增1.82%,創下17年來最大增速,但若計入消費者物價指數影響,全年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7,781,依舊不及2000年37,801元的水準,也就是說,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攀升的速度,形同薪資倒退17年。
行政院趕在520前開的一系列記者會,打頭陣的就是解決低薪的問題,但要提醒的是,千萬要避免結果變為「不患寡而患不均」,讓民眾對經濟成長無感,現階段的台灣,要的不是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而是怎樣讓大家同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