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體與人體融為一體 正當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愈來愈緊密相連,數位科技將更深入我們的生活,也很可能會直接進入我們的身體。 才僅僅是二十年前的光景:就算是宅到不行的技客(geek),預設模式也是離線。要上網得要有網路可以連線,就像汲水時要先走到村莊裡的水井前面。 早期為了要上網,必須使用數據機,一旁放的是高高直立的桌上型電腦,使用者必須等電話號碼撥完,聽著「逼逼」、「噗嚕噗嚕」的聲音,耐心等待連上線。如今在這個物質豐饒的世界,網路包圍著我們,無線網路與行動網路遍地皆能取得。 從預設為離線的世界到預設為連線的世界,這之間的轉折卻並未有太多人評論;畢竟流水不再流動時,才會受到注意。 在往後的幾十年間,我們用來上網的裝置也會發生類似的狀況。這些裝置將會消失。坐著面對電腦或是低頭狂滑手機,以後也會像是要手動連線至網路一樣,讓人覺得好落伍,「電腦」一詞更將從日常詞彙中消失。 如果生活周遭任何事物,都能執行電腦運算,電腦的角色為何?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變化,原因是虛擬實境(VR)技術、擴增實境(AR)技術、以及與雲端互動相關的技術,都取得了大幅進步——到時候可能不會稱作「雲端」,或許合稱為「世界」了?人類行為會出現改變,而且改變幅度遠比智慧型手機及網路帶來的改變還巨大。 個人科技真的會與人融為一體。 不再是天方夜譚 至少二十五年前,就有人預測虛擬實境技術會出現了。 最近再掀起一波對虛擬實境的矚目,最主要是因為2014年,臉書以二十億美元買下虛擬實境新創公司Oculus,又讓世人想起1990年代初期的那種樂觀心態。但是,現在的時代不一樣了,原因可歸納出幾項。 第一,目前使用電腦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幾倍,願意吐出大筆鈔票買最新玩意的人,也比以前多了好幾倍。 第二,依大多數標準來看,須付費的金額只有一點點。1990年虛擬實境頭戴式裝置的原型機,要價將近一萬美元,2016年,Oculus Rift要價則為五百九十九美元。不到十年,價格應該還會下降一個數量級。到了2050年,這種裝置會變得相當平價,幾乎人人皆有之,不會只是富人的玩具。 第三,虛擬實境不再只是矽谷技客的專屬物品,每間大型娛樂產業公司都會用來設計內容。愈來愈多電影節,區分出虛擬實境的獎項類別;遊戲製造商不斷推出虛擬實境系列的作品。 在1990年代早期,如果提到是否需要使用新技術,電影公司的大家長應該會說「有需要嗎?」——當時在美國電影學院負責技術工作室的迪馬提諾(Nick Demartino)如此回想當時的情況。現在的情況卻是,他說,大家深怕自己跟不上。 第四個應該樂觀的理由是:虛擬實境需要的技術算是很實在了,不會像天方夜譚。網路幾乎隨處都可連線,處理器價格低又數量多,高解析度的顯示器也已上市好幾年了。 但要讓虛擬實境發揮所有效能,技術還需更上層樓,不僅需要循序漸進,也需要大幅躍進。 (完整內容請見 《巨科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